《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I.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A. 物质的组成元素
- 1. 元素的概念:
- 具有相同质子数(原子序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 2. 元素的存在形式:
- 游离态:少数性质稳定的元素,如稀有气体、金。
- 化合态:大多数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 3. 元素的分类:
- 金属元素(大多数)
- 非金属元素
- 稀有气体元素
- 4. 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 H, O, N, C, S, P, Cl, Na, Mg, Al, Si, K, Ca, Fe, Cu, Ag, Au
- 5. 同位素:
-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B. 物质的结构
- 1. 原子:
-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
- 质子:带正电,决定元素种类。
- 中子:不带电,与质子共同构成原子核。
-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决定元素性质。
-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构成。
- 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性质。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对于中性原子)
- 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
- 2. 离子:
-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
- 离子结构示意图。
- 3. 分子:
- 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分子式表示方法。
- 4. 晶体:
- 离子晶体:由离子构成,通过离子键结合,如NaCl。
- 原子晶体:由原子构成,通过共价键结合,如金刚石。
-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如干冰。
- 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金属键结合,如铁。
- 5. 化学键:
- 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极性和非极性。
-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6. 物质的聚集状态:
- 固态: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
- 液态:分子液体,金属液体
- 气态:分子气体,稀有气体
C. 物质的分类
- 1. 纯净物:
- 只含有一种物质。
-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 金属单质
- 非金属单质
- 稀有气体
- 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 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
- 两性氧化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 强酸
- 弱酸
- 无氧酸
- 含氧酸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强碱
- 弱碱
- 盐: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正盐
- 酸式盐
- 碱式盐
- 其他:有机物(烃、醇、醛、羧酸、酯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 只含有一种物质。
- 2. 混合物:
- 含有多种物质。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溶质
- 溶剂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
- 分散质
- 分散剂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于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含有多种物质。
- 3. 分类方法:
- 树状分类法
- 交叉分类法
II. 物质的量的计算
A. 物质的量(n)
- 1. 物质的量的定义:
-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 2. 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mol)。
- 3. 阿伏伽德罗常数(NA):
-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10^23 mol^-1。
- 4.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
- n = N/NA (N表示粒子数)
B. 摩尔质量(M)
- 1. 摩尔质量的定义:
-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2. 摩尔质量的单位:
- g/mol。
- 3.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 4.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 n = m/M (m表示质量)
C. 气体摩尔体积(Vm)
- 1. 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2. 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
- L/mol 或 m^3/mol。
- 3. 标准状况(STP):
- 0℃和101kPa。
- 4.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近似值:
- 22.4 L/mol。
- 5. 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
- 温度,压强。
- 6. 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
- n = V/Vm (V表示气体体积)
D. 物质的量浓度(c)
-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2. 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
- mol/L 或 mol·L^-1。
- 3.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 c = n/V (V表示溶液体积,单位为L)
- 4. 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n(前) = n(后),即 c(前)V(前) = c(后)V(后)
E. 有关气体密度的计算
- 1. 气体密度的定义:
- 单位体积气体的质量。
- 2. 气体密度的单位:
- g/L 或 kg/m^3。
- 3. 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和摩尔质量的关系:
- ρ = M/Vm (Vm为22.4 L/mol)
- 4.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 M(平均) = (n1M1 + n2M2 + ...)/(n1 + n2 + ...)
III. 氧化还原反应
A.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 2.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 3.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 4. 氧化和还原:
- 氧化: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过程。
- 还原: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过程。
- 5. 氧化性与还原性:
-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 氧化性: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
- 还原性:还原剂失电子的能力。
B. 氧化数的概念和应用
- 1. 氧化数的定义:
- 形式电荷,假定共用电子对完全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
- 2. 氧化数的规则:
- 单质中元素氧化数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氧化数代数和为0。
- 单原子离子的氧化数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
- 常见元素的氧化数:H通常为+1,O通常为-2,金属元素通常为正价。
- 3. 用氧化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 4. 用氧化数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所在的物质。
-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所在的物质。
- 5.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双线桥法
- 单线桥法
C.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 1. 配平的依据:
- 电子得失守恒。
- 电荷守恒。
- 原子守恒。
- 2. 配平的方法:
- 化合价升降法。
- 离子电子法。
- 3. 配平的步骤 (以化合价升降法为例):
- 标变化:标出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及变化值。
- 找总数:找出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
- 求系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 配其他: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 查缺漏:检查反应式是否配平,特别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
D.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1. 常见的氧化剂:
- O2, Cl2, KMnO4, HNO3, H2SO4(浓) , Fe3+
- 2. 常见的还原剂:
- H2, C, CO, Fe2+, 活泼金属(Na, Mg, Al等),S2-,I-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cover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first compulsory chemistry textbook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sented in a mind map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