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思维导图》
一、宇宙中的地球
1.1 宇宙环境
- 1.1.1 宇宙的概念
- 定义:一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物质。
- 范围:无限广大,不断膨胀。
- 1.1.2 宇宙的物质组成
- 主要成分:各种星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等)和星际物质(气体、尘埃等)。
- 恒星: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星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质量足够大,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星体。
- 彗星:由冰、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脏雪球”,有明显的彗尾。
- 1.1.3 天体系统
- 概念: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群体。
- 层次:
-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 太阳系:太阳及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银河系:包含数千亿颗恒星的庞大星系。
-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
- 总星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2.1 太阳辐射
-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
- 影响:
- 地球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水循环、大气环流和生物活动。
- 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热带、温带、寒带。
- 1.2.2 太阳活动
- 主要类型:太阳黑子、耀斑。
- 周期:平均11年。
- 影响:
- 扰乱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 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地磁场。
- 可能影响气候,如出现旱涝。
1.3 地球的运动
- 1.3.1 地球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
- 1.3.2 地球公转
- 轨道:椭圆轨道。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年(365.2422天)。
- 速度:公转速度的变化。
- 地理意义:
- 季节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变化。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 1.4.1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壳:固体外壳。
- 地幔: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
- 地核:地球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1.4.2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包围地球的气体圈层。
- 水圈:地球表面所有水体的总称。
-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自然环境要素
2.1 构成地球表层的主要元素
- 2.1.1 大气
- 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 作用:保温作用、过滤紫外线、提供呼吸。
- 2.1.2 水
- 存在形式: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 分布:海洋水、陆地水。
- 水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 2.1.3 岩石圈
- 组成:岩石、土壤。
- 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2.1.4 生物
- 作用: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纽带。
- 影响:改变地表形态、影响气候、影响水循环。
2.2 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 2.2.1 大气与水
- 水汽来源:蒸发、蒸腾。
- 降水形成:水汽凝结。
- 影响:气候形成,地表径流。
- 2.2.2 大气与岩石圈
-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 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
- 2.2.3 水与岩石圈
-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
- 沉积作用: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海洋沉积。
- 影响: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 2.2.4 生物与其他要素
- 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的蒸腾作用、改变地表反射率。
- 生物对水文的影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生物风化、生物成土。
2.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2.3.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 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
- 例如: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 2.3.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热量分布不同,导致气候、植被、土壤等差异。
- 经度地带性(海陆地带性):由沿海向内陆,水分分布不同,导致气候、植被、土壤等差异。
-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水等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差异。
三、人口与环境
3.1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 3.1.1 人口增长
-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
- 3.1.2 人口迁移
-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长期居住地的变更。
-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
- 影响: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 3.1.3 环境承载力
- 概念: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政策因素。
- 合理人口容量:在维持较高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3.2 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
- 3.2.1 资源利用
- 可再生资源:可以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
- 非可再生资源:用完难以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资源。
- 资源利用问题:资源短缺、过度开发、污染。
- 3.2.2 环境问题
-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 生态破坏: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3.3 可持续发展
- 3.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3.3.2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 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
- 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
-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 3.3.3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转变发展模式,节约资源能源。
-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
-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 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