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1.1 原子
    • 1.1.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 1.1.2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1.1.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 1.2 元素
    • 1.2.1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1.2.2 元素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1.2.3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 1.3 分子
    • 1.3.1 定义:由原子构成的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1.3.2 分子式: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
  • 1.4 离子
    • 1.4.1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失去电子)
    • 1.4.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得到电子)
    • 1.4.3 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和电性
  • 1.5 化学式
    • 1.5.1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1.5.2 种类: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 物质的分类

  • 2.1 纯净物
    • 2.1.1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2.1.1.1 金属单质
      • 2.1.1.2 非金属单质
      • 2.1.1.3 稀有气体单质
    • 2.1.2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2.1.2.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 (多数为非金属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多数为金属氧化物)
        • 两性氧化物 (Al₂O₃、ZnO 等)
      • 2.1.2.2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强酸:HCl、H₂SO₄、HNO₃ 等
        • 弱酸:CH₃COOH、H₂CO₃ 等
      • 2.1.2.3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强碱:NaOH、KOH、Ba(OH)₂、Ca(OH)₂等
        • 弱碱:NH₃·H₂O 等
      • 2.1.2.4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正盐
        • 酸式盐
        • 碱式盐
      • 2.1.2.5 其他化合物
  • 2.2 混合物
    • 2.2.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溶质
      • 溶剂
    • 2.2.2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 丁达尔效应
    • 2.2.3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分散系
    • 2.2.4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分散系

二、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 (n)

  • 1.1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 1.2 单位:摩尔 (mol)
  • 1.3 阿伏加德罗常数 (Nᴀ):0.012kg ¹²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 6.02×10²³mol⁻¹

2. 摩尔质量 (M)

  • 2.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2.2 单位:g/mol
  • 2.3 数值关系: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 气体摩尔体积 (Vm)

  • 3.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3.2 单位:L/mol
  • 3.3 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 3.4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4. 物质的量浓度 (c)

  • 4.1 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4.2 单位:mol/L
  • 4.3 公式:c = n/V

5. 公式总结

  • n = m/M
  • n = N/Nᴀ
  • n = V/Vm (适用于气体)
  • c = n/V

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实验基础

  • 1.1 常见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 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或凸液面最高处水平。
    • 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能用于长期存放溶液。
    • 滴定管: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根据所盛放的溶液选择。
  • 1.2 溶解、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等基本操作

2. 溶液的配制

  • 2.1 计算:根据所需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 2.2 步骤:
    • 称量或量取
    • 溶解或稀释
    • 转移
    • 洗涤转移
    • 定容
    • 摇匀
  • 2.3 误差分析:分析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判断对配制结果的影响。

3.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3.1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3.2 蒸发:分离易挥发液体和难挥发固体。
  • 3.3 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 3.4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 3.5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四、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1.1 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 1.2 氧化:失去电子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
  • 1.3 还原:得到电子的反应 (化合价降低)。
  • 1.4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物质 (化合价降低)。
  • 1.5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移)的物质 (化合价升高)。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 2.1 化合价的变化
  • 2.2 元素电负性的差异

3.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 3.1 守恒规律:电子得失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 3.2 强弱规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能氧化还原性强的还原剂

4.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4.1 氧化剂:O₂、Cl₂、浓H₂SO₄、HNO₃、KMnO₄ 等
  • 4.2 还原剂:H₂、C、CO、活泼金属、Fe²⁺、SO₂等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5.1 工业生产:冶金、化工等
  • 5.2 环境保护:氧化还原法处理污染物
  • 5.3 科学研究:新材料的合成等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7上科学思维导图第一章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