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高一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1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组成:
    • 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金属元素
      • 非金属元素
    • 物质: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
  • 微观组成: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构成
      •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带负电荷

1.2 物质的结构

  • 原子结构:
    •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荷,决定元素种类
      • 中子:不带电荷,影响原子质量
    •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决定原子化学性质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对于原子)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 单键、双键、三键
        • 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
        •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
      • 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主要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
  • 晶体结构:
    • 离子晶体:离子键构成,熔点高,硬度大,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熔融状态下导电。如NaCl
    • 原子晶体:共价键构成,熔点极高,硬度极大,难溶于水,绝缘或半导体。如金刚石、二氧化硅
    • 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熔点低,硬度小,易溶于有机溶剂,绝缘。如冰、干冰
    • 金属晶体:金属键构成,熔点差异大,硬度差异大,导电、导热、延展性。

1.3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
      • 非金属单质
      • 稀有气体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两性氧化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强酸
        • 弱酸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强碱
        • 弱碱
      • 盐: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 正盐
        • 酸式盐
        • 碱式盐
  •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溶质
      • 溶剂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 丁达尔效应
    • 浊液: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会分层。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
    • 乳浊液: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

二、物质的量

2.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mol)

  • 物质的量 (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体的一个物理量。
  • 摩尔 (mol):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
  •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0.6.02 × 1023 mol-1 (表示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
  • n = N/NA (n - 物质的量,N - 微粒数,NA - 阿伏加德罗常数)

2.2 摩尔质量

  • 摩尔质量 (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单位: g/mol
  • n = m/M (n - 物质的量,m - 质量,M - 摩尔质量)

2.3 气体摩尔体积

  • 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标准状况下 (STP):0℃(273.15K)和101.325 kPa。
  • 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 n = V/Vm (n - 物质的量,V - 气体体积,Vm - 气体摩尔体积)
  • 注意:适用条件:气体,标准状况或非标准状况

2.4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物质的量浓度 (c):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单位:mol/L 或 mol·L-1
    • c = n/V (c - 物质的量浓度,n - 溶质的物质的量,V - 溶液的体积,单位是L)
    • 配制步骤:
      • 计算:确定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 称量(或量取):使用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
      • 溶解(或稀释):将溶质溶解在少量溶剂中,转移至容量瓶。
      • 转移:将溶解后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 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 定容:加水至刻度线。
      • 摇匀:盖紧瓶塞,上下颠倒摇匀。
    • 误差分析:
      • 溶质的质量(或体积)的影响
      • 溶液体积的影响
  • 利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
    •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混合物的计算
    •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三、氧化还原反应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 氧化:失去电子的反应,化合价升高。
  • 还原:得到电子的反应,化合价降低。
  • 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 氧化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升失氧,降得还

3.2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 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强弱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可以氧化还原性强的还原剂,生成氧化性弱的氧化产物和还原性弱的还原产物。
  •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性原则: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向着氧化性强的氧化剂和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反应的方向进行。

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环境保护

This mind map outlines the key concepts of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e first compulsory chemistry textbook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tter, the concept of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and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t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roscopic properties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es,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chemical reactions.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五年级长方体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