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 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 1.1 原始农业(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

    • 特点: 刀耕火种,粗放经营。
    • 工具: 石器、骨器、木器。
    • 生产关系: 原始公有制,按血缘关系分配劳动成果。
  • 1.2 早期农业(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

    • 特点: 出现锄耕,初步定居。
    • 工具: 石器、骨器、木器,耒耜出现。
    • 土地制度: 原始公有制逐渐瓦解,出现土地私有萌芽。
  • 1.3 精耕细作(春秋战国-隋唐时期)

    • 特点: 铁犁牛耕,水利兴修,注重精耕细作。
    • 工具: 铁犁、牛耕技术推广,水利工程大量修建。
    • 土地制度:
      • 春秋战国: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
      • 西汉: 土地兼并加剧,地主庄园经济发展。
      • 隋唐: 均田制、租庸调制。
  • 1.4 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

    • 特点: 农业技术革新,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 工具: 曲辕犁、筒车等改进农具,育种技术提高。
    • 土地制度:
      • 宋代: 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 明清: 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

2.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2.1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 定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 特点:
      • 自给自足,封闭性强。
      • 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
      • 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 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 2.2 精耕细作

    • 表现: 重视水利、施肥、改良土壤、选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影响: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 2.3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 原因: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表现: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3. 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 3.1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 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维护了社会稳定。
    • 消极影响:
      •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 3.2 农业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政策:
      •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国家政权。
      • 内容: 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农业发展,但长期来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
      • 春秋战国: 各国变法,鼓励耕织。
      • 汉代: 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
      • 唐代: 均田制、租庸调制。
      • 明清: 量田均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

1. 手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 1.1 官营手工业

    • 特点: 为皇室、官府服务,技术精湛,规模较大。
    • 产品: 军需品、奢侈品。
    • 代表: 历代官营作坊,如秦汉时期的“百工”,明代的内官监、御用监。
  • 1.2 民营手工业

    • 特点: 为市场服务,规模较小,分布广泛。
    • 产品: 日常生活用品。
    • 地位: 是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 家庭手工业

    • 特点: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为家庭生活服务,生产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 地位: 与农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2. 手工业的部门和技术成就

  • 2.1 纺织业

    • 发展: 丝织业发达,技术先进。
    • 代表: 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
  • 2.2 冶金业

    • 发展: 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 代表: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汉代水排的利用。
  • 2.3 陶瓷业

    • 发展: 唐三彩、青花瓷等名扬海外。
    • 代表: 景德镇成为“瓷都”。
  • 2.4 造船业

    • 发展: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用于航海和对外贸易。
    • 代表: 宋代海船的制造。

3. 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和特点

  • 3.1 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 特点: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技术保密。
  • 3.2 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 特点: 分散生产,面向市场,竞争激烈。
    • 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江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4. 古代手工业的地位和影响

  • 4.1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提供农具。
    •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提供商品。
    •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不断创新。
  • 4.2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陶瓷等产品远销海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古代中国商业经济

1. 商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 1.1 先秦时期

    • 发展: 出现商品交换,商业活动初步发展。
    • 表现: 出现集市和商人。
  • 1.2 秦汉时期

    • 发展: 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 政策: “重农抑商”。
  • 1.3 隋唐时期

    • 发展: 商业繁荣,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表现: 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商业繁荣。
  • 1.4 宋元时期

    • 发展: 商业空前繁荣,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兴盛。
    • 表现: 开封、临安等城市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港口泉州。
  • 1.5 明清时期

    • 发展: 商业持续发展,出现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表现: 晋商、徽商等商帮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2. 古代商业的特点

  • 2.1 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 表现: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 影响: 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 2.2 地域性特征明显

    • 表现: 出现区域性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 原因: 交通不便,地方保护主义。
  • 2.3 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

    • 表现: 从国内贸易发展到海外贸易。
    • 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古代商业的地位和影响

  • 3.1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 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3.2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经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