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1.1 生产与消费
1.1.1 生产
1.1.1.1 生产的含义
-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 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1.2 生产要素
- 劳动:人的劳动是生产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 资本: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资料。
- 土地: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基础。
- 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 管理:组织生产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1.1.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 含义: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 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 生产关系:
- 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构成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 二者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2 消费
1.1.2.1 消费的含义
-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使用劳动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1.1.2.2 消费的类型
- 按消费对象分:
- 有形商品消费:如食品、服装等。
- 劳务消费:如教育、医疗等服务。
- 按消费目的分:
- 生存资料消费: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
- 发展资料消费: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消费。
- 享受资料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
- 按消费方式分:
- 钱货两清的消费
- 租赁消费
- 信贷消费
1.1.2.3 影响消费的因素
- 经济因素:
- 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
- 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
-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总消费水平。
- 物价水平:物价上涨会导致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则会促进消费。
- 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
- 非经济因素:
-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 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1.2.4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2 生产与经济制度
1.2.1 基本经济制度
1.2.1.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经济:
- 含义: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 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非公有制经济:
-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用: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共同发展:
- 意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客观要求。
- 要求:坚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2.1.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
- 含义: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 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主要的分配方式。
- 体现:劳动贡献的差异。
- 多种分配方式:
- 按劳动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要素所有权,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
- 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协调收入分配:
- 原因: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 手段:加强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制度、慈善事业等。
1.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2.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资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 自主经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 平等竞争: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地位平等、公平竞争。
- 价格机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能够灵敏反映市场信息。
- 法制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1.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能够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 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 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
- 完善市场体系:
-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完善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
- 转变政府职能:
- 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加强市场监管。
- 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
二、企业与劳动者
2.1 公司的经营
2.1.1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 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2.1.2 公司的组织形式
- 股东大会:公司的权力机构。
-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
- 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财务和经营活动。
- 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2.1.3 公司经营的成功因素
- 明确的市场定位。
-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 良好的企业文化。
- 承担社会责任。
2.2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2.2.1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休息休假的权利。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2.2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
- 提高职业技能。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保守商业秘密。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义务。
2.2.3 维护劳动者权益
- 国家层面:
-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 加强劳动监察。
- 提供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 企业层面:
- 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 劳动者层面:
- 增强维权意识。
-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 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