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思维导图》
一、文化与生活 (概览)
- 核心概念: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新
- 基本观点:
- 文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 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1 文化的多样性
-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表现:
-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 原因:
- 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 各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社会制度的不同
- 意义:
-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 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 表现:
-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 尊重文化多样性:
-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理解文化多样性:
- 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要反对盲目自大和歧视、排斥异文化。
- 维护文化多样性:
-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 要遵循客观、平等、开放的原则。
- 尊重文化多样性:
2.2 文化传播
- 文化传播的途径:
- 商业贸易:
- 商品交换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人口迁徙:
- 人口迁徙伴随着文化传播。
- 教育:
-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 旅游:
-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 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 特点: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
- 商业贸易:
- 文化传播的手段:
- 口头传播
- 文字传播
- 艺术形式传播
- 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互联网等)
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1 文化的传承性
- 文化的传承:
- 含义:
- 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持其基本特征,又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 原因: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 重要性:
- 是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
- 含义:
- 传统文化:
- 含义:
-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文化形式。
- 影响:
- 积极作用: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 消极作用:阻碍社会发展。
- 正确态度: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含义:
3.2 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 根本途径: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表现:
- 立足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探索。
-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根本途径:
- 文化创新的意义:
-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 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 文化创新的途径:
- 继承:
- 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 借鉴:
- 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发展:
-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 继承: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1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文化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服务于经济和政治。
-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潜移默化: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容易察觉。
- 深远持久: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塑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 潜移默化:
- 先进文化:
- 含义:
-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文化。
- 作用:
-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 含义:
- 落后文化:
- 含义:
- 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
- 作用:
- 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 含义:
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重要性:
- 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
-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 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内容: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践行:
-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融入社会生活,贯穿于日常工作。
5.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方向:
-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根本任务: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途径: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 目标: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