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一思维导图
《思想政治必修一思维导图》
I. 经济生活
A. 生产、劳动与经营
1. 商品
a. 商品的概念
b. 商品的属性
-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c. 价值量的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 社会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种商品的数量。
d. 影响价值量的因素
-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降低,反之则上升。
- 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2. 货币
a. 货币的产生
- 物物交换
- 一般等价物
-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
b. 货币的本质
c. 货币的职能
- 基本职能:
-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d. 纸币
- 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 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低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物价下跌,纸币升值。
3. 信用工具和外汇
a. 信用工具
-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支付工具。
- 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b. 外汇
- 概念: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 汇率升高: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 汇率降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a. 根本因素
b. 直接因素
- 居民收入: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当前可支配收入。
- 未来收入预期。
- 物价水平:物价上涨,消费减少,反之则增多。
c. 社会因素
- 消费观念
- 社会文化传统
- 广告宣传
- 商品的性能、质量
5. 消费的类型
a. 按产品类型
b. 按消费目的
c. 按消费方式
6.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a.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B.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能够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 新的消费热点,能够带动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 生产要素
a. 劳动
-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b. 资本
- 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
- 资本的投入和管理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c. 土地
- 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d. 技术
- 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e. 管理
- 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 科学管理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3.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的主要分配方式。
- 其他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分配等。
4. 市场经济
a. 市场配置资源
-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
-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
b. 市场主体
-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 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c. 市场规则
C. 企业和劳动者
1. 公司的类型
a.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b. 股份有限公司
- 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2. 企业的作用
a.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b. 增加就业
c. 改善人民生活
3.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a.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休息休假的权利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b.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
- 提高职业技能
-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4.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a. 意义
- 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 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b. 途径
- 企业要关心职工,尊重职工
- 职工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 建立健全劳动法律法规
- 加强劳动监察
II. 思想政治
A.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宏观调控的手段
a. 经济手段
b. 法律手段
c. 行政手段
B.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对外开放的意义
a. 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b.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c.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 对外开放的形式
a. 吸收外资
b. 对外贸易
c. 对外投资
d. 经济技术合作
C.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 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转变
c. 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 意义
b. 内容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