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维导图必修四》
一、 经济生活
1. 市场经济
-
1.1 市场配置资源
- 1.1.1 定义: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
- 1.1.2 优点:
- (1) 能够比较准确、及时地反映供求变化。
- (2) 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
- (3) 能够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
- 1.1.3 局限性/缺陷:
-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
- (2)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3) 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 1.1.4 规范市场秩序:
- (1)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 (3) 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行为。
-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2.1 基本特征:
- (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2) 坚持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3)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1.2.2 宏观调控:
- (1) 必要性: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 (2) 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3) 手段:
-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 法律手段: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 行政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等。
- (4) 意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1.2.1 基本特征:
2. 企业和经营者
-
2.1 公司的经营
- 2.1.1 公司: 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
- 2.1.2 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 2.1.3 公司经营目标: 盈利、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 2.1.4 公司经营战略: 市场调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
-
2.2 诚实守信的经营者
- 2.2.1 意义:
- (1) 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
- (2)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 (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2.2.2 重要性:
- (1)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 (2)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2.2.3 如何做到:
- (1)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
- (2) 讲求商业道德,信守合同。
- (3) 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 2.2.1 意义:
3. 劳动与就业
-
3.1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3.1.1 权利: 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参加社会保险等。
- 3.1.2 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3.1.3 劳动合同: 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
3.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 3.2.1 择业观:
-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 (2) 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素质。
- (3) 积极就业,自主创业。
- 3.2.2 就业观:
-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 (2) 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
- (3) 关注就业政策,积极参加就业培训。
- 3.2.1 择业观:
二、 政治生活
1. 国家
-
1.1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 1.1.1 本质: 阶级统治的工具。
- 1.1.2 职能:
- (1) 对内职能: 维护社会秩序,镇压阶级敌人。
- (2) 对外职能: 防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
-
1.2 我国的国家机构
- 1.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1.2.2 国家主席: 代表国家。
- 1.2.3 国务院: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 1.2.4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国家司法机关。
2. 民主政治
-
2.1 民主的含义与类型
- 2.1.1 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
- 2.1.2 类型:
- (1) 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2) 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人民选举代表组成议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2.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2.2.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 2.2.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 公民的政治参与
-
3.1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 3.1.1 选举: 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 3.1.2 民主决策: 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 3.1.3 民主管理: 参与基层社会管理。
- 3.1.4 民主监督: 通过信访举报、新闻舆论等方式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3.2 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和原则
- 3.2.1 意义:
- (1) 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2) 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 (3) 有利于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 3.2.2 原则:
- (1) 坚持党的领导。
- (2) 依法有序。
- (3) 积极参与。
- 3.2.1 意义:
三、 文化生活
1. 文化
-
1.1 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 1.1.1 含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1.1.2 作用:
- (1)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2) 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1.2 文化的多样性
- 1.2.1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1.2.2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 1.2.3 促进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2.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2.1.1 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形式。
- 2.1.2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
2.2 文化创新
- 2.2.1 意义: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2.2.2 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2.2.3 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3.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3.1.1 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3.1.2 意义: 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
3.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3.2.1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3.2.2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四、 生活与哲学
1. 认识社会与价值判断
-
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1.1.1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 1.1.2 社会意识: 社会精神生活。
- 1.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1.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1.2.1 价值: 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 1.2.2 价值观: 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1.2.3 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历史与社会发展
-
2.1 社会基本矛盾
- 2.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2.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2.1.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2.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2.2.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2.2.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2.2.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实现人生价值
-
3.1 人生价值的实现
- 3.1.1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
- 3.1.2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 3.1.3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
-
3.2 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正确方向
- 3.2.1 崇高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 3.2.2 坚定正确方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