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中政治必修二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基础知识

1. 生产与消费

1.1 生产

1.1.1 生产的概念:
  • 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1.1.2 生产要素:
  • 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体力和脑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资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
  •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等。
  • 技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知识、技能和工艺。
  • 管理: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1.1.3 生产的意义:
  •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为人类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2 消费

1.2.1 消费的概念:
  • 人们利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
    1.2.2 消费类型:
  • 按对象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 按目的分: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
  •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1.2.3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当前收入:影响当前消费水平。
    • 未来预期收入:影响消费意愿。
    •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消费结构。
  • 物价:物价上涨降低消费水平,物价下跌提高消费水平。
  • 消费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
  • 消费习惯:节俭消费、超前消费、可持续消费。
    1.2.4 消费的意义:
  • 促进生产发展。
  •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3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3.1 辩证统一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消费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调节生产。
    • 消费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3.2 正确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 既要重视生产,又要重视消费,促进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

2.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1 生产

2.1.1 生产的决定作用:
  • 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2.2 分配

2.2.1 分配的概念:
  • 将生产成果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划分的活动。
    2.2.2 分配方式:
  •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 按资本分配: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获得收益。
  • 按土地分配:土地所有者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
  •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或入股获得收益。

2.3 交换

2.3.1 交换的概念:
  • 生产者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2.3.2 交换方式:
  •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 服务交换:直接提供服务的交换。

2.4 消费

2.4.1 消费的目的:
  • 满足人们的需要。

2.5 四者关系

2.5.1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生产是基础,分配是纽带,交换是桥梁,消费是目的。
  • 只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

1.1 市场

1.1.1 市场的概念:
  • 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1.1.2 市场主体:
  •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求。
  • 政府: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
    1.1.3 市场类型:
  • 商品市场:交换有形商品的市场。
  • 生产要素市场:交换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
  • 金融市场:交易货币、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市场。

1.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 自主性:
  • 市场主体自主进行决策,不受行政干预。
    1.2.2 平等性:
  • 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公平竞争。
    1.2.3 竞争性:
  • 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展开竞争。
    1.2.4 法制性:
  • 市场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1.2.5 开放性:
  • 市场经济面向国内外开放。

1.3 市场配置资源

1.3.1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 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 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1.3.2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 市场调节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1.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1.2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1.3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2.1.4 促进共同富裕:
  •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2 宏观调控

2.2.1 宏观调控的目标:
  •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2 宏观调控的手段:
  • 经济手段: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节经济运行。
  • 法律手段: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 行政手段:运用行政命令等进行管理。

3. 企业和劳动者

3.1 企业

3.1.1 企业的类型:
  •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
    3.1.2 企业的经营目标:
  • 盈利,提高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

3.2 劳动者

3.2.1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权、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
    3.2.2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1. 经济全球化

1.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 国际投资规模扩大。
  • 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 消极影响:加剧国际竞争,扩大南北差距,增加金融风险。

2. 对外开放

2.1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2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惠共赢的原则。

2.3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方程与不等式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