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思维导图》
一、生活与哲学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1.1 世界观和方法论:**
* 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
*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论。
* **1.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普遍性和指导作用。
* 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哲学的功能: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 **2.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包括:
* 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
*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 **2.2 哲学两大派别:**
*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 **2.3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3.1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缺乏科学依据。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3.2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4.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 联系的观点 vs. 孤立的观点
* 发展的观点 vs. 静止的观点
* 全面的观点 vs. 片面的观点
* **4.2 辩证法的总特征:**
*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4.3 形而上学的特征:**
*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的进步,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
*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 革命性: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的成果,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 实践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与认识
* **1.1 实践的含义与特征:**
*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1.3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认识指导正确的实践,促进实践的成功。
* 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造成实践的失败。
2. 真理与价值
* **2.1 真理的含义和特点:**
* 含义: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2.2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 价值的含义: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
* 真理具有价值,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以真理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
* **2.3 价值的实现与人的发展:**
*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 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 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 **3.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
* 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丰富真理的内容。
*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发展真理的必然要求。
三、唯物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
* **1.1 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1.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部分的集合,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 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 发展的实质
* **2.1 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 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 **2.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坚定信心,积极进取。
* **2.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用辩证的否定观认识事物的发展。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3.1 矛盾的含义:**
*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3.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3.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3.4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 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好中心工作。
*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3.5 正确对待新事物:**
*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 旧事物是丧失了生命力,必然灭亡的事物。
* 要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 要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不能全盘否定。
四、唯物史观
1. 社会基本矛盾
*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和设施。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3 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2.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2.2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 **2.3 实现人生价值:**
*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