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2思维导图》
一、生产、劳动与经营
1. 生产与消费
1.1 生产的概念与意义
- 概念: 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活动。
- 意义: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1.2 消费的概念与类型
- 概念: 个人或家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过程。
- 类型:
- 按消费目的分: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 按消费对象分: 有形商品消费、无形服务消费。
- 按交易方式分: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1.3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能够引导生产。
- 消费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2. 劳动者
2.1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休息休假的权利。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
- 提高职业技能。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义务。
2.2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 劳动合同的内容: 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期限、社会保险等。
-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法律规定的情形。
2.3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
- 通过协商解决。
- 向有关部门投诉。
- 申请调解、仲裁。
- 提起诉讼。
3. 企业与经营者
3.1 企业的类型
- 国有企业: 国家出资设立并管理的。
- 集体企业: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性质的。
- 公司: 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 有限责任公司: 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 股份有限公司: 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3.2 企业的经营管理
- 企业的经营目标: 盈利,并承担社会责任。
- 企业的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技术创新,形成竞争优势。
- 企业成功的因素: 坚持正确的经营战略;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3 企业家的素质
- 创新精神。
- 冒险精神。
- 社会责任感。
- 诚信守法。
- 良好的管理能力。
二、投资、消费与分配
1. 多种投资方式
1.1 储蓄存款
- 优点: 安全性高,流动性强。
- 缺点: 收益率较低。
- 类型: 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1.2 购买债券
- 债券的含义: 是一种债权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 优点: 比储蓄存款收益率高,风险较低。
- 缺点: 流动性较差。
- 类型: 国债、企业债券。
1.3 购买股票
- 股票的含义: 是一种所有权凭证,表明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 优点: 收益率较高。
- 缺点: 风险较高。
- 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 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1.4 购买保险
- 保险的含义: 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通过缴纳保险费,转移风险,获得保障。
- 种类: 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 作用: 分散风险,提供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1.5 其他投资方式
- 购买理财产品。
- 投资房地产。
- 收藏古董字画。
2. 消费及其影响因素
2.1 影响消费的因素
- 经济因素:
- 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物价水平:物价影响消费水平。
- 社会因素:
- 消费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
- 消费观念: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
- 文化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习惯存在差异。
2.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适度消费: 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入为出。
- 理性消费: 避免盲目跟风,注重实用价值。
- 绿色消费: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 勤俭节约: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分配制度
3.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初次分配: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
- 再分配: 通过政府的调节,使收入差距缩小,实现社会公平。
- 再分配的手段: 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
3.2 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 完善税收制度。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
- 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三、市场经济
1. 市场与市场经济
1.1 市场的概念
- 含义: 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 要素: 商品、交易双方、交易规则。
1.2 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 含义: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 特征:
-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 经济行为的自主性。
- 经济活动的法制性。
- 宏观调控的间接性。
1.3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 竞争规律: 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而展开竞争,优胜劣汰。
- 供求规律: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价格反过来调节供求。
2. 规范市场秩序
2.1 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 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2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诚实守信。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 含义: 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 特征:
-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2 宏观调控
- 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
- 手段:
- 经济手段:利率、汇率、税收、信贷。
- 法律手段:法律、法规。
-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
- 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