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政治思维导图

《高中必修二政治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经济生活

  • I. 生产与消费

    • A. 生产
        1. 生产的概念:
          • 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
        1. 生产的基本要素:
          • 劳动者:
          • 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劳动力的质量是关键。
          • 劳动对象:
          • 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加工改造的对象。
          • 包括自然存在的和经过加工的。
          • 劳动资料:
          • 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工具、机器、设备等。
          •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新的消费需求引导新的生产。
          • 消费可以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 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
          •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B. 消费
        1. 消费的概念:
          • 指人们利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活动。
        1. 消费类型:
          • 按消费目的划分:
          • 生存资料消费: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 发展资料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
          • 享受资料消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 按消费方式划分:
          • 钱货两清的消费。
          • 贷款消费。
          • 租赁消费。
        1. 影响消费的因素:
          •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 主要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水平。
          • 其他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商品质量、广告宣传等。
        1. 消费心理:
          • 从众心理。
          • 求异心理。
          • 攀比心理。
          • 求实心理。
        1. 消费观念:
          • 适度消费。
          • 理性消费。
          • 绿色消费。
          • 健康消费。
        1. 恩格尔系数:
          •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 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反之,生活水平越高。
          •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 II.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联系

    • A.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的水平和状况决定分配什么、分配多少、怎样分配。
    • B. 分配影响生产:
      • 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发展。
      •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会阻碍生产发展。
    • C. 交换连接生产和消费:
      • 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 促进商品的流通和价值的实现。
    • D.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
      • 引导生产方向。
      • 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
  • III. 市场经济

    • A. 市场经济的概念:
      • 是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的经济体制。
    • B.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自主性: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 平等性:市场交易是平等的。
      • 竞争性: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竞争。
      • 开放性: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主体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
      • 法制性:市场经济运行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 C. 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
        • 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 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
      • 缺点:
        •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 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 可能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社会问题。
    • D.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 自发性:容易导致不正当竞争和道德风险。
      • 盲目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
      • 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 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基本特征: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 F. 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实现可持续发展。
    • G. 宏观调控的手段:
      • 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 法律手段:如制定经济法律法规。
      • 行政手段:如发布行政命令、指示等。
      •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 IV. 企业与劳动者

    • A.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B. 现代企业制度:
      • 产权清晰。
      • 权责明确。
      • 政企分开。
      • 管理科学。
    • C. 企业的作用:
      •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
      • 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 D.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休息休假的权利。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E.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
      • 提高职业技能。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F.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 通过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等方式。
  • V. 经济全球化

    • A.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 国际投资规模扩大。
      •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 B.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 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消极影响:
        • 可能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 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
        • 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造成冲击。
    • C.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 趋利避害。
      •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 VI. 财政与税收

    • A. 财政的作用:
      •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 促进社会公平。
      • 改善人民生活。
    • B. 财政收入:
      • 税收收入。
      • 国有企业收入。
      • 债务收入。
      • 其他收入。
    • C. 财政支出:
      • 经济建设支出。
      • 社会保障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
      • 国防支出。
    • D. 税收的特征:
      • 强制性。
      • 无偿性。
      • 固定性。
    • E. 税收的作用:
      • 组织财政收入。
      • 调节经济运行。
      • 维护社会公平。
    • F. 我国的税收制度:
      • 增值税。
      • 消费税。
      • 企业所得税。
      • 个人所得税。

总结: 经济生活是政治生活的基础,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