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单元思维导图》
一、生活与消费
1. 消费及影响因素
-
1.1 消费的含义与类型
- 含义:使用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
- 类型:
- 按产品类型:
- 有形商品消费
- 劳务消费
- 按交易方式:
- 钱货两清的消费
- 贷款消费
- 租赁消费
- 按消费目的:
- 生存资料消费
- 发展资料消费
- 享受资料消费
- 按产品类型:
-
1.2 影响消费的因素
- 主要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消费结构。
- 居民收入:直接影响因素。
- 当前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 收入预期: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 物价水平:物价上涨会减少人们的购买力。
-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 其他因素:
- 商品性能、质量
- 广告宣传
- 消费观念
- 社会环境
- 国家政策
- 主要因素: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2.1 消费心理
- 求实心理: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 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 从众心理:随大流、赶时髦。
- 攀比心理:盲目追求高消费。
-
2.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合理安排消费。
-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消费。
-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选择环保型产品,节约资源。
-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厉行节约。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
1.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 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
-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 生产决定消费:
-
1.2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 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2.1 劳动者的权利
-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 休息休假的权利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 其他权利
-
2.2 劳动者的义务
- 完成劳动任务
- 提高职业技能
-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 其他义务
-
2.3 维护劳动者权益
-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
3.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
3.1 公司的类型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
3.2 企业经营的目的
- 盈利
-
3.3 企业成功的因素
-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 注重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
- 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 抓住市场机遇,适应市场变化。
三、收入与分配
1. 我国的分配制度
-
1.1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收入的主要分配方式。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鼓励劳动者努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
1.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等。
-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居民收入。
-
1.3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 原因:
-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 措施: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 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
-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
- 原因:
2. 财政的作用
-
2.1 财政的含义
- 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
-
2.2 财政的收入
- 税收收入
- 国有资产收益
- 债务收入
- 其他收入
-
2.3 财政的支出
- 经济建设支出
-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支出
- 国防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
- 社会保障支出
- 其他支出
-
2.4 财政的作用
- 促进经济发展:
- 优化资源配置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科技进步
- 刺激经济增长
- 促进社会公平:
- 调节收入分配
- 完善社会保障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改善人民生活:
- 提供公共服务
- 保障民生
- 促进社会和谐
- 促进经济发展:
3. 税收的本质与作用
-
3.1 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 含义: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 特征:
- 强制性
- 无偿性
- 固定性
-
3.2 税收的作用
- 组织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调节经济:通过税率的调整,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 调节收入分配: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3.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原因:
-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证。
- 依法纳税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 要求:
-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 了解税收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积极参与税收管理,监督税收使用。
- 与偷税漏税行为作斗争。
- 原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
-
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经济制度。
-
1.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自主性
- 平等性
- 竞争性
- 开放性
- 法制性
-
1.3 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
- 优点:
- 能够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 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 局限性:
-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 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
- 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 优点: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共性
- 都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 都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能够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3. 宏观调控
-
3.1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
3.2 宏观调控的目标
- 促进经济增长
- 增加就业
- 稳定物价
-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3.3 宏观调控的手段
- 经济手段:利率、汇率、信贷等。
- 法律手段:制定经济法律法规。
-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等。
- 注意: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
3.4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类型
- 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 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
-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 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