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起源: 新石器时代,从采集狩猎到定居农业。
刀耕火种 -> 耜耕/石器锄耕 -> 铁犁牛耕(标志:农业技术革命)。
灌溉技术(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
精耕细作(增加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发展:
1.1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优势: 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弱。
影响: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目的: 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
表现: 限制商业发展。
影响: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长期禁锢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
1.2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人口压力增大,耕地面积有限,土地兼并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赋税沉重,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1.3 农业文明的衰落
1. 农业文明的兴衰
市镇兴起(唐宋时期)。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草市、夜市)。
柜坊、飞钱(信用机构雏形)。
城市商业:
丝绸之路(汉代,促进东西方交流)。
市舶司(唐宋元,管理海外贸易)。
对外贸易:
2.1 古代商业的发展
官商结合,官府控制重要商业活动。
商业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对外贸易受到朝贡贸易的限制。
2.2 古代商业的特点
表现: 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意义: 冲击封建制度,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埋下伏笔。
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防止外国势力入侵。
影响:阻碍对外交流,限制商品经济发展,使中国与世界脱轨。
闭关锁国政策:
2.3 商品经济的冲击
2. 商业的繁荣与挑战
政治: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经济: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科技: 牛顿经典力学,科技进步。
3.1 工业革命的背景
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
交通运输工具革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力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钢铁工业发展。
新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第二次工业革命:
3.2 工业革命的进程
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社会结构: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长,城市规模扩大。
环境: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加剧。
3.3 工业革命的影响
3.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 经济成长历程
背景: 苏联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需要迅速增强国力。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内容:
特点: 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1.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积极: 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 斯大林模式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外国资本参与经济建设。
内容:
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 新经济政策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挑战。
3.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工业复兴: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限制产量,稳定价格。
调整农业政策: 减少耕地面积,提高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失业救济金,养老金。
3.2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积极: 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
3.3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3.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4.1 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沿海开放城市: 大连、天津、上海等。
内地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WTO: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
经济: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增加。
社会: 《马可·波罗行纪》的诱惑。
宗教: 传播基督教。
政治: 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
1.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迪亚士: 到达好望角。
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到达印度。
麦哲伦: 完成环球航行。
1.2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经济: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文化: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社会: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对世界: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殖民扩张: 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 新航路的开辟
葡萄牙: 占据巴西,在非洲和亚洲建立殖民据点。
西班牙: 占据美洲大片土地,掠夺大量金银。
荷兰: “海上马车夫”,控制海上贸易。
英国: 建立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
2.1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形成。
2.2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国际贸易: 贸易额不断增长,国际贸易规则逐步完善。
国际投资: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日益重要。
3.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科技的传播和交流。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积极: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
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对环境造成威胁。
消极:
3.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
3.3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 全球联系的加强
《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心功能不全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