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文化发展历程
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1 先秦时期
- 百家争鸣:
- 背景: 社会大变革,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
- 主要流派:
- 儒家:
-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 核心思想:
- 孔子: “仁”、“礼”;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实行王道。
- 荀子: “性本恶”;隆礼重法。
- 地位影响: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 道家:
-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 核心思想: “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特点: 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 法家:
- 代表人物: 韩非子
- 核心思想: 强调法治;富国强兵。
- 特点: 严刑峻法,君主专制。
- 墨家:
- 代表人物: 墨子
- 核心思想: “兼爱”、“非攻”
- 特点: 平民立场,强调平等互助。
- 儒家:
- 历史意义: 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1.2 汉代:儒学独尊
- 原因:
-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思想上: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 措施: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1.1.3 宋明理学
- 背景: 佛教、道教冲击;儒学自身发展需要。
- 代表人物:
- 程颐、程颢: “理”是宇宙本源;“格物致知”。
- 朱熹: 集理学之大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陆九渊: “心即理”;“心外无物”。
- 王阳明: “致良知”、“知行合一”。
- 影响: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了封建统治。
1.1.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 背景: 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
- 代表人物:
- 李贽: 反对程朱理学,提倡“童心说”。
- 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
- 顾炎武: 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践。
-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提出“气”是世界的本原。
- 意义: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
1.2.1 科技成就
- 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 影响: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其他重要科技成就:
- 天文历法: 《授时历》
- 农学: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 医药学: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1.2.2 文学艺术
- 书法:
- 特点: 表现个性,抒发情感。
- 代表人物: 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 绘画:
- 特点: 注重意境,讲究诗情画意。
- 代表人物: 顾恺之、吴道子、王维、张择端。
- 文学:
- 诗歌: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苏轼、李清照)。
- 小说: 元杂剧,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 戏剧:
- 京剧: 集传统戏曲之大成。
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1 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萌发
- 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 主要内容:
-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来侵略。
- 意义: 开启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2.2 维新变法思想
-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 主要内容:
- 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
- 意义: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2.3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 背景: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 代表人物: 孙中山
- 主要内容: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 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意义: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4 新文化运动
- 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遭到破坏。
-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 代表人物: 李大钊
- 主要内容:
- 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出路。
- 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1 三民主义
- 发展历程:
- 旧三民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 历史地位: 指导了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3.2 毛泽东思想
- 形成: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 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理论: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国家政权的性质。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3 邓小平理论
- 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
- 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的基本国情。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执政基础。
-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3.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提出: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
- 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
3.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 内容: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4.1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 背景: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主要内容:
-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强调人的理性。
- 关注现实人生。
- 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4.2 文艺复兴
-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 内容: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崇尚理性,追求知识。
- 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莎士比亚
- 影响: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4.3 宗教改革
- 背景: 天主教会的腐败统治。
- 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
- 主要内容:
- “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 《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准。
- 影响: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4 启蒙运动
- 背景: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
- 内容: 强调人的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
- 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 影响: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准备,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