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历史思维导图》
一、经济成长与文明进步
1. 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1.1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 1.1.1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水耨)
- 特点:生产力水平低,效率低下,破坏性大。
- 影响:为农业的产生奠定基础。
- 1.1.2 农业革命:铁犁牛耕
- 技术进步:铁制农具的普及,牛耕的推广,灌溉技术的改进。
- 生产力提升:耕作效率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 社会影响: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化。
- 1.1.3 精耕细作:
- 表现:注重田间管理,发展多种经营。
- 特点:集约化生产,精耕细作是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
- 影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1.1.1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水耨)
- 1.2 农耕经济的特点
- 1.2.1 自给自足:
- 生产目的:满足自身需求,商品交换不发达。
-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为主导。
- 1.2.2 男耕女织:
- 生产结构:家庭为单位,男主外,女主内。
- 社会分工:性别分工明确。
- 1.2.3 重农抑商:
- 政策导向:政府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
- 根本原因:维护国家稳定,保证赋税来源。
-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阻碍了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2.1 自给自足:
- 1.3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1.3.1 土地制度的演变:
-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 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租种土地。
- 均田制:北魏至唐代,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但农民仍需承担赋税徭役。
- 1.3.2 赋税制度的改革:
- 人头税:按照人头征收赋税。
-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谷物和服役,可以用绢布代替服役。
- 两税法:唐代,以土地和财产为依据征税,简化了税收项目。
- 一条鞭法:明代,将各种赋税徭役合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 1.3.3 商业政策:
- 官营商业:政府控制重要的商业活动。
-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 海禁政策:明清时期,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
- 1.3.1 土地制度的演变:
2. 商业的出现和发展
- 2.1 早期的商业活动
- 2.1.1 物物交换:
- 形式: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
- 局限性:交易效率低,难以满足复杂需求。
- 2.1.2 货币的产生:
- 贝币:早期货币,易于携带和分割。
- 金属货币:秦汉时期,统一货币制度。
- 2.1.3 市场的出现:
- 城市:逐渐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
- 乡村集市:农村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
- 2.1.1 物物交换:
- 2.2 古代商业的特点
- 2.2.1 政府干预:
- 官营商业占据重要地位。
-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
- 2.2.2 商业发展受到地域限制:
- 交通不便,影响商业活动。
- 商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集镇。
- 2.2.3 商帮的出现:
- 地域性商人团体,如晋商、徽商。
- 促进了商业发展,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 2.2.1 政府干预:
- 2.3 古代商业的衰落
- 2.3.1 自然经济的强大:
-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商品交换的需求。
- 2.3.2 政策的制约:
- 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存在。
- 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2.3.3 社会动荡:
- 战争和政治不稳定影响商业活动。
- 2.3.1 自然经济的强大:
3. 手工业的进步
- 3.1 官营手工业
- 特点:为官府和皇室服务,技术水平高,规模大。
- 例子:秦汉时期的兵器制造,丝绸生产。
- 3.2 民营手工业
- 特点:面向市场,生产商品,发展较为自由。
- 例子:纺织业、陶瓷业。
- 3.3 家庭手工业
- 特点:农耕经济的补充,自给自足。
- 例子:纺纱织布,简单农具制作。
- 3.4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纺织:丝绸织造技术的提高,提花机的发明。
- 陶瓷:青瓷、白瓷、彩瓷的出现。
- 冶铁:炼钢技术的进步,灌钢法的应用。
- 3.5 手工业的衰落
- 受到自然经济的制约
- 官营手工业的限制
-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二、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1. 工业革命
- 1.1 工业革命的背景
- 1.1.1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1.1.2 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国内外市场扩大。
- 1.1.3 技术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 1.2 工业革命的进程
- 1.2.1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
- 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 动力: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
- 交通:蒸汽火车、蒸汽轮船。
- 特点:以英国为中心,轻工业为主,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主要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 1.2.2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力: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动机。
- 新能源:内燃机,石油化工。
- 通讯:电报、电话。
- 交通:汽车、飞机。
- 特点:多国同时进行,重工业为主,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 1.2.1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
- 1.3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3.1 经济方面:
- 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经济结构: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加剧。
- 1.3.2 社会方面:
- 阶级结构: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
- 1.3.3 政治方面:
-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1.3.1 经济方面:
2. 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2.1 自由主义经济
- 核心思想: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
-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
- 2.2 国家干预经济
-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 罗斯福新政:
- 内容:整顿银行,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救济失业,社会保障。
- 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 凯恩斯主义:
- 核心思想: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 影响: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2.3 混合经济
- 特点: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 表现: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宏观调控。
-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福利负担过重等问题。
三、全球联系的加强
1. 新航路的开辟
- 1.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东方商品的需求。
-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 政治因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
-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愿望。
- 技术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 1.2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 达·伽马:到达印度。
- 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 1.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1.3.1 对欧洲的影响:
-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中心转移。
- 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 1.3.2 对世界的影响:
-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全球联系加强。
- 殖民扩张开始。
- 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 1.3.1 对欧洲的影响:
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2.1 早期殖民扩张
- 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建立殖民据点,进行香料贸易。
-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帝国,掠夺金银。
- 英国:通过殖民战争,确立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
2.2 殖民扩张的方式
- 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倾销商品。
- 黑奴贸易:三角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 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贸易霸权。
-
2.3 殖民扩张的影响
- 2.3.1 对殖民国家的影响:
- 获取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加剧了国内矛盾。
- 2.3.2 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
- 遭受掠夺和奴役,生活困苦。
- 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 2.3.3 对世界的影响:
-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联系。
- 造成了国际关系紧张。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2.3.1 对殖民国家的影响:
-
3.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 投资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增加。
-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合作加强。
- 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
-
3.2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 科技进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 制度创新: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
- 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
3.3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 消极影响:加剧了贫富差距,带来了环境污染,威胁了国家主权。
-
3.4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 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促进公平贸易,缩小贫富差距。
-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维护国家利益,增强自主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