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思维导图

《高二历史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 核心: 家天下
  • 特点:
    • 王位世袭制: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权力由家族传承。
    • 分封制:
      • 目的: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内容: 诸侯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特权,定期向周王朝贡和服役。
      • 影响: 初期加强了周王的统治,后期导致诸侯割据,王权衰落。
    • 宗法制:
      • 目的: 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
      •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 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 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背景: 统一六国。
  • 核心: 皇权至上。
  • 内容:
    • 皇帝制度: 确立皇帝称号,总揽一切大权。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 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 九卿: 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 郡县制:
      • 目的: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设置: 全国划分为若干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
  • 影响:
    •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为后世王朝所沿用,但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汉朝:
    • 郡国并行制: 汉初实行,后逐渐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察举制: 选拔人才的制度。
    • 中朝: 皇帝身边的决策机构,削弱相权。
  • 隋唐:
    • 三省六部制:
      • 目的: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三省: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 科举制:
      • 积极作用: 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
      • 局限性: 后期内容僵化,束缚了思想。
  • 宋朝:
    • 中书门下省:行政机构,但权力被分割。
    • 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强干弱枝: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 元朝:
    • 行省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中书省: 中央政府机构。
    • 宣政院: 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明朝:
    • 废丞相: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设立内阁: 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加强对官民的监视和控制。
  • 清朝:
    • 设立军机处:
      • 背景: 雍正帝时期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
      • 职能: 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 影响: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文字狱: 钳制思想,压制异端。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鸦片。
  •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2.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原因: 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
  •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 特点: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
  • 失败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 辛亥革命 (1911)

  •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
  • 组织: 中国同盟会。
  •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成果:
    •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建立了中华民国。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局限性:
    •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 五四运动 (1919):
    •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特点:
      •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影响: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 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 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 失败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 建立根据地: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抗日战争 (1937-1945):
    • 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
    • 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提出。
    • 意义:
      • 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解放战争 (1946-1949):
    •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人民解放军渡江: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新中国的成立

  • 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意义:
    •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作主。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中国进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时代。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确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意义:
    •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 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意义:
    •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有利于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内容: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意义:
    • 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5. 祖国统一大业

  • “一国两制”:
    • 构想: 邓小平提出。
    • 内容: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 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
  • 台湾问题:
    • 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 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 起源: 古希腊城邦。
  • 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 雅典民主政治:
    • 克里斯提尼改革: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伯里克利改革: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 五百人议事会: 处理日常事务。
    • 陪审法庭: 司法机关。
  • 局限性:
    • 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公民权。

2.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 罗马共和国:
    • 元老院: 贵族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
    • 执政官: 最高行政长官。
    • 公民大会: 所有公民组成的权力机关。
    • 平民保民官: 维护平民利益。
  • 罗马帝国:
    • 元首制: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 君主独裁: 罗马帝国后期,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 罗马法:
    •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基础。
    • 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
    • 自然法: 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
    • 影响: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权利法案》 (1689):
    • 内容: 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 意义: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责任内阁制:
    • 形成: 18世纪。
    • 首相: 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 内阁: 对议会负责。
  • 代议制民主:
    • 议会: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 选举: 选民选举议员,代表选民行使权力。

2.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 《1787年宪法》:
    • 原则: 分权制衡、人民主权。
    • 内容:
      • 联邦制: 中央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保留一定的自治权。
      • 三权分立: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 总统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 意义: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3. 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法国大革命 (1789):
    • 《人权宣言》: 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则。
  • 政体演变:
    • 君主立宪制、共和国、帝制、共和制等多种政体交替出现。
  • 最终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4.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
    • 特点: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皇帝: 拥有巨大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 宰相: 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 议会: 立法机构,但权力有限。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考政治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