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二思维导图》
一、静电场
1.1 电荷与库仑定律
- 1.1.1 电荷守恒定律
-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理解:电荷的转移和电荷的感应现象。
- 1.1.2 库仑定律
-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它们的连线。
- 公式:F = k |q1 q2| / r^2
- 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 k:静电力常量,k ≈ 9.0 × 10^9 N·m^2/C^2
- 1.1.3 电荷量量子化
- 元电荷:e = 1.60 × 10^-19 C
1.2 电场强度
- 1.2.1 电场
- 概念: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能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 电场的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 1.2.2 电场强度
- 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 公式:E = F / q
- 单位:N/C 或 V/m
- 矢量性:电场强度是矢量,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反。
- 1.2.3 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 公式:E = k * Q / r^2
- 1.2.4 电场线的描述
- 特点:
- 电场线起源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
- 电场线互不相交。
- 电场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 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
- 特点:
1.3 电势能与电势
- 1.3.1 电场力做功
- 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 1.3.2 电势能
-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与电荷所处的位置有关。
-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 1.3.3 电势
-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 公式:φ = Ep / q
- 单位:V (伏特)
- 标量性:电势是标量。
- 1.3.4 等势面
- 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 特点:
- 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
- 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 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1.4 电容
- 1.4.1 电容
- 定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 公式:C = Q / U
- 单位:F (法拉)
- 1.4.2 平行板电容器
- 决定式:C = εS / (4πkd) (推导式,ε是介电常数,S是正对面积,d是板间距离)
-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恒定电流
2.1 电流
- 2.1.1 电流的形成
- 形成条件:存在自由电荷和电压。
- 2.1.2 电流强度
- 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与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I = Q / t
- 单位:A (安培)
-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2.2 欧姆定律
- 2.2.1 电阻
- 定义: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 公式:R = U / I
- 单位:Ω (欧姆)
- 决定式:R = ρL / S (ρ是电阻率, L是导线长度,S是导线横截面积)
- 2.2.2 欧姆定律
-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I = U / R
- 2.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 串联:R总 = R1 + R2 + ... + Rn
- 并联:1/R总 = 1/R1 + 1/R2 + ... + 1/Rn
2.3 电功与电功率
- 2.3.1 电功
-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
- 公式:W = UIt = I^2Rt = (U^2/R)t
- 2.3.2 电功率
- 定义:电流做功的快慢。
- 公式:P = UI = I^2R = U^2/R
- 单位:W (瓦特)
- 2.3.3 焦耳定律
-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Q = I^2Rt
2.4 电源
- 2.4.1 电源的电动势
- 定义: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物理量。
- 公式:E = W / q (非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比值)
- 单位:V (伏特)
- 2.4.2 路端电压
- 公式:U = E - Ir (r是内阻)
- 2.4.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
- 公式:I = E / (R + r)
三、磁场
3.1 磁现象和磁场
- 3.1.1 磁体和磁极
- 磁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物体。
-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 磁极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3.1.2 磁场
- 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运动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 磁场的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 3.1.3 磁感应强度
- 定义: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 公式:B = F / (ILsinθ) (θ是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 或者 F = BIl (当B与I垂直时)
- 单位:T (特斯拉)
- 矢量性:磁感应强度是矢量,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 3.1.4 磁感线
- 特点:
- 磁感线是闭合曲线。
- 磁感线在磁体外部从N极出发,回到S极。
- 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 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 特点:
3.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3.2.1 安培力
- 定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 公式:F = BIlsinθ (θ是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 或者 F = BIl (当B与I垂直时)
- 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
- 3.2.2 电动机的原理
- 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
3.3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 3.3.1 洛伦兹力
- 定义: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 公式:F = qvBsinθ (θ是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 或者 F = qvB (当v与B垂直时)
- 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
- 3.3.2 运动电荷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 匀速圆周运动:当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 半径:r = mv / (qB)
- 周期:T = 2πm / (qB)
- 匀速圆周运动:当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四、电磁感应
4.1 电磁感应现象
- 4.1.1 电磁感应
- 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 4.1.2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电路是闭合电路。
- 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 磁通量发生变化。
4.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4.2.1 感应电动势
- 定义: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中的电压。
- 公式:E = n ΔΦ / Δt (n是线圈匝数)
-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或者表述为: 增反减同
- 4.2.2 感应电流的方向
- 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
- 4.2.3 动生电动势
- 公式:E = Blvsinθ (θ是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 或者 E = Blv (当v与B垂直时)
4.3 自感现象
- 4.3.1 自感
- 定义:由于导体自身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 4.3.2 自感电动势
- 公式:E = L ΔI / Δt (L是自感系数)
- 4.3.3 自感系数
- 定义:描述线圈自感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 单位:H (亨利)
4.4 交流电
- 4.4.1 交流电的产生
- 原理: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
- 4.4.2 交流电的描述
- 瞬时值:随时间变化的电流或电压的值。
- 峰值:交流电的最大值。
- 有效值:与直流电有相同热效应的交流电的电流值。 U = Um/√2 , I = Im/√2
- 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
- 频率:交流电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f = 1/T
- 4.4.3 变压器
- 原理:电磁感应。
- 电压关系:U1/U2 = n1/n2
- 电流关系:I1/I2 = n2/n1
- 功率关系:P1 = P2 (理想变压器)
五、能量守恒定律
- 5.1 机械能守恒
- 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5.2 电磁学中的能量转化
- 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电能。
- 5.3 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