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思维导图

《高二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市场经济

1.1. 市场配置资源

1.1.1. 含义:
  • 通过供求、价格等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领域。
1.1.2. 优点:
  • 灵敏反映供求变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 激励生产者提高效率、改进技术。
    • 实现优胜劣汰。
1.1.3. 局限性:
  •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 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 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1. 基本特征: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1.2.2. 公有制为主体: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主导作用。
    •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2.3. 宏观调控:
  • 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2. 企业与经营

2.1. 公司的组织形式

2.1.1. 公司制企业:
  • 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分为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承担有限责任。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1.2.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市场调查、分析竞争对手、确定目标市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市场信任。

2.2. 劳动与就业

2.2.1. 就业的意义:
  • 实现个人价值,贡献社会。
    • 是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的重要途径。
2.2.2. 影响就业的因素:
  •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变化。
    • 劳动者的素质。
    • 宏观经济政策。
2.2.3. 如何促进就业:
  •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 提高劳动者素质。

3. 收入与分配

3.1.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3.2. 我国的分配制度

3.2.1.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分配方式。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2.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按资本分配:风险投资、技术入股等。
    • 按劳动要素分配:管理、技术等。

3.3. 再分配

  • 概念: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手段,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 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4. 消费

4.1. 影响消费的因素

4.1.1. 主要因素:
  • 收入水平:当前收入、预期收入。
    • 物价水平。
4.1.2. 其他因素:
  •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 商品质量与服务。

4.2. 消费类型

4.2.1. 按消费目的分:
  • 生存消费: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 发展消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发展。
    • 享受消费:满足精神需求。
4.2.2. 按消费对象分:
  • 有形商品消费。
    • 劳务消费。

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二、政治生活

1. 国家

1.1. 国家的职能

1.1.1. 对内职能:
  • 维护社会秩序。
    • 组织经济建设。
    • 提供公共服务。
1.1.2. 对外职能:
  •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2. 我国的国家性质

  •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3.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2.2.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 民主集中制原则。

2.3.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4. 人民代表

  • 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 人民代表如何发挥作用。

3. 中国共产党

3.1.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3.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4. 民主参与

4.1.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4.2. 民主决策

  •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和方式。

4.3. 民主管理

  •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

4.4. 民主监督

  •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信访举报、舆论监督等。

三、文化生活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1.1. 文化传承

1.1.1. 文化传承的含义
  • 是指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继承和发展。
1.1.2. 文化传承的方式
  •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 大众传媒。

1.2. 文化创新

1.2.1. 文化创新的含义
  • 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1.2.2. 文化创新的意义
  • 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2.3. 文化创新的源泉
  • 社会实践。

2.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2.1. 文化多样性

2.1.1.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 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
2.1.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 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2.2. 文化交流

2.2.1. 文化交流的意义
  •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2.2. 文化交流的原则
  •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

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3.1.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3.3.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生活与哲学

1. 认识论

1.1. 实践与认识

1.1.1. 实践的含义
  • 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1.2. 实践的特点
  • 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1.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2. 真理

1.2.1. 真理的含义
  •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2.2.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1.2.3. 检验真理的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唯物辩证法

2.1. 联系的观点

2.1.1. 联系的普遍性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2.1.2. 联系的客观性
  •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1.3. 联系的多样性
  • 事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2.2. 发展的观点

2.2.1. 发展的含义
  •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2.2.2. 发展的实质
  •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3.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3. 矛盾的观点

2.3.1. 矛盾的含义
  • 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
2.3.2. 矛盾的普遍性
  •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3.3. 矛盾的特殊性
  •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
  •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不相同。
2.3.4.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3. 价值观

3.1. 价值观的含义

  • 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3.3. 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排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