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思维导图》
一、自然地理环境
1. 宇宙环境
- 1.1 天体系统
- 层次结构: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总星系
- 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的距离适中,有液态水存在,适宜生物生存
-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光照: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光合作用
- 能量:大气运动的根本动力,水循环、生物循环
- 扰动:太阳活动(耀斑、黑子)对地球的影响(无线电通讯、磁场)
- 1.3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
-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 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365.2422天(一个回归年)
- 地理意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 地球的宇宙环境意义:保证地球稳定、安全的运行
- 自转: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2.1 大气圈
- 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杂质
- 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 大气运动:
- 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常见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 垂直运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与气压高低有关
-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风、季风
- 天气系统:锋面(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
- 2.2 水圈
- 组成: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生物水、大气水)
-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
- 洋流:
- 成因:风力驱动、密度差异、温盐差异
- 分布: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 影响:气候(增温增湿、降温减湿),海洋生物,航运
- 2.3 岩石圈
- 组成:地壳、地幔、地核
- 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转化
- 地质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褶皱、断裂)
- 地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 自然地理要素
- 3.1 气候
- 要素:气温、降水、气压、风
- 类型: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季风),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季风、海洋性、大陆性),寒带
-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 3.2 地形
- 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 对气候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谷地、盆地的热岛效应
- 对河流的影响:流向,水文特征,水能资源
- 对农业的影响:耕地类型,农业生产布局
- 3.3 水文
- 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航运价值,水能价值
- 湖泊:淡水湖、咸水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 3.4 土壤
- 类型: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
-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生物,母质,人类活动
- 3.5 生物
- 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
- 分布: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
- 作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
二、人文地理环境
1. 人口
- 1.1 人口数量与增长
-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 死亡率
-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 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 1.2 人口分布
-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
- 不平衡性:东密西疏,南密北疏,沿海地区人口密集
- 1.3 人口迁移
-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政治因素(战争、政策),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灾害),社会文化因素(婚姻、宗教)
- 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环境压力
- 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才流失
2. 城市
- 2.1 城市形成与发展
-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城市化: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 城市化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
- 2.2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交通便利,地价高
- 工业区:交通便利,环境要求
- 住宅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 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高层建筑集中,交通便利
- 2.3 城市空间结构
- 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 城市交通:交通线路的布局,交通拥堵的缓解
- 2.4 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 热岛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 农业
- 3.1 农业生产要素
-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政策
- 3.2 农业类型
- 种植业:水稻种植,小麦种植,玉米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种植
- 畜牧业:放牧业,圈养业
- 渔业: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 3.3 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 3.4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4. 工业
- 4.1 工业的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资源,能源
-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技术,政策
- 4.2 工业地域联系
- 投入-产出模式
- 工业集聚,工业分散
- 4.3 工业地域类型
- 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 4.4 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 交通运输
- 5.1 交通运输方式
-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 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5.2 交通运输网
- 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
- 交通运输网的布局
- 5.3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改变区域空间结构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差异
- 1.1 自然环境差异
- 地形差异,气候差异,水文差异,土壤差异,生物差异
- 1.2 人文环境差异
- 人口差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
- 1.3 区域发展差异
-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 区域合作
- 2.1 区域合作的意义
-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 2.2 区域合作的模式
- 经济合作,政治合作,文化合作
- 2.3 典型区域合作案例
- 欧盟,东盟
3. 可持续发展
- 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 3.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
4. 环境保护
- 4.1 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 4.2 环境保护的措施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臭氧层,控制酸雨,治理水污染,修复土壤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荒漠化
5. 资源利用
- 5.1 资源分类
-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 5.2 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资源污染
- 5.3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