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 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的减数分裂

1.1. 概念与意义

1.1.1. 概念
  • 性母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配子的过程。
1.1.2. 意义
  • 保证了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
  • 为生物变异提供了可能,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1.2. 过程

1.2.1.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I:
    •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 中期I:
    • 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I: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末期I:
    •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1.2.2.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前期II:
    • 染色体开始螺旋化。
  • 中期II:
    •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II:
    •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子染色体。
  • 末期II:
    •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单倍体的染色体。

1.3. 特点

  •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1. 基因的概念

  •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2. 染色体的概念

  • 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DNA的主要载体。

2.3.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 在染色体上,基因呈线性排列。
  • 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2.4.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携带的等位基因分离。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 人类的遗传病

3.1. 概念

  •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3.2. 类型

3.2.1. 单基因遗传病
  •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伴X显性遗传病
    • 伴X隐性遗传病
    • 伴Y遗传病
3.2.2. 多基因遗传病
  • 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病。
3.2.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 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 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3.3. 遗传病预防

  • 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

二、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 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艾弗里的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2. DNA的分子结构

1.2.1. 基本单位
  • 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糖
    • 磷酸
    • 含氮碱基 (A、T、C、G)
1.2.2. 双螺旋结构
  •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
  •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 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相连,形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1.3. DNA的特性

  • 稳定性
  • 多样性
  • 特异性

2.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1. 基因的结构

  • 编码区
  • 非编码区

2.2. 基因的表达

2.2.1. 转录
  •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 场所:细胞核
    • 酶:RNA聚合酶
    • 原料:核糖核苷酸
    • 产物:mRNA
2.2.2. 翻译
  • 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场所:核糖体
    • 原料:氨基酸
    • 工具:tRNA (转运RNA)
    • 产物:蛋白质

2.3. 密码子

  •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 具有简并性。

3.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3.1. 基因突变

3.1.1. 概念
  •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1.2. 特点
  • 普遍性
  • 随机性
  • 低频性
  • 多害少利性
  • 不定向性
3.1.3. 诱发因素
  • 物理因素
  • 化学因素
  • 生物因素

3.2. 染色体变异

3.2.1. 类型
  • 染色体结构变异
    • 缺失
    • 重复
    • 倒位
    • 易位
  • 染色体数目变异
    • 个别染色体增减
    • 染色体组的倍数变化

3.3. 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
  • 基因重组

3.4. 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基因型没有改变的变异。

三、 遗传的规律

1. 基因的分离定律

1.1. 内容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1.2. 适用范围

  •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
  • 二倍体生物的有性生殖。
  • 细胞核遗传。

1.3. 验证实验

  • 测交实验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1. 内容

  •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互不干扰;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2. 适用范围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 二倍体生物的有性生殖。
  • 细胞核遗传。

2.3. 应用

  • 育种

3. 伴性遗传

3.1. 概念

  •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

3.2. 类型

  • 伴X隐性遗传
  • 伴X显性遗传
  • 伴Y遗传

3.3. 特点

  • 与性别相关联。
  • 在后代中,男女表现的性状比例不同。

4. 人群中的遗传病

4.1. 基因频率

  • 某个基因在群体中占所有该基因座位上的比例。

4.2. 基因型频率

  • 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4.3. 哈迪-温伯格定律

  •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保持不变。
  • 公式:p^2 + 2pq + q^2 = 1,p + q = 1
    • p:显性基因频率
    • q:隐性基因频率
    • p^2: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
    • 2pq: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 q^2: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

4.4. 应用

  • 估计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 判断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简笔画模板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