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1 人口增长历程
- 缓慢增长阶段:农业革命前
- 快速增长阶段:工业革命后
- 增长速度放缓:20世纪后半叶
1.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甚至负增长
1.3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 生产力水平提高
-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2. 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2.1 世界人口分布
- 稠密区:
- 稀疏区:
- 极端干旱地区
- 高寒地区
-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
- 地势崎岖的高山地区
2.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温带、亚热带气候适宜
- 地形:平原、低地适宜
- 水源:沿河、沿湖地区适宜
- 土壤:肥沃的土壤适宜
- 社会经济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 交通运输:便利的交通促进人口集聚
- 历史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基数大
- 政策:政策导向影响人口迁移
3. 人口迁移
3.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 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并改变居住地,超过一定时间长度
- 类型:
- 按迁移方向:国内迁移、国际迁移
- 按迁移距离:长距离迁移、短距离迁移
- 按迁移性质:自发性迁移、强制性迁移
3.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 推拉因素:
- 推力: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
- 拉力: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完善的教育医疗、更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 其他因素:
3.3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
- 对迁入地:
- 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 增加就业压力
- 带来文化融合
- 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4. 人口合理容量
4.1 环境承载力
- 概念: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 制约因素:资源、环境、科技水平、生活消费水平
4.2 环境人口容量
- 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资源状况(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文化消费水平
- 意义:评估人口压力,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二、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1 城市化的含义
- 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 城市规模扩大
- 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
1.2 城市化的阶段
-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
- 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速度快
-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放缓
- 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转移
1.3 城市化的特点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增长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
2. 城市化的影响
2.1 对经济的影响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促进就业
- 促进科技创新
- 提高生产效率
2.2 对社会的影响
- 促进文化交流
- 提高生活水平
- 改善教育医疗条件
- 但也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交通拥堵)
2.3 对环境的影响
- 资源消耗增加
- 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态破坏(土地占用、绿地减少)
- 热岛效应
3. 城市化的合理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合理的城市规划
- 功能分区明确
- 交通网络完善
- 绿地覆盖率高
- 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3.3 发展小城镇和卫星城
3.4 加强环境保护
三、 区域发展
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
1.1 区域的概念
1.2 区域的类型
- 自然区域:按照自然地理要素划分(如气候区、地形区、植被区)
- 经济区域: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划分(如经济特区、工业区、农业区)
- 文化区域:按照文化特征划分(如语言区、宗教区)
- 综合区域: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划分
2. 区域差异
2.1 自然环境差异
2.2 社会经济差异
-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产业结构差异
- 人口分布差异
- 文化差异
3. 区域发展战略
3.1 区域合作
3.2 产业转移
- 缓解发达地区压力
- 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3 政策支持
3.4 可持续发展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4.1 我国西部大开发
-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改善基础设施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2 欧盟的区域发展政策
-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协调
- 缩小区域差距
- 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 资源与环境
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1 资源的概念
1.2 资源的分类
-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 人文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
2. 资源问题
2.1 资源短缺
2.2 资源破坏
3. 环境问题
3.1 全球性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臭氧层破坏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酸雨
- 土地荒漠化
3.2 区域性环境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4.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