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一、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1 宇宙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无限空间。
- 特征:
- 运动性:不断膨胀。
- 层次性:包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1.2 天体与天体系统
-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星际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总星系:目前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 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的组成部分。
- 太阳系:银河系的一部分。
-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近似圆轨道,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其他天体: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近似圆轨道,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地月系:太阳系的一部分。
1.3 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
- 地球的普通性:
- 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 质量、体积、密度、运动特征等方面并无特殊之处。
- 地球的特殊性:
- 存在生命。
- 原因:
- 外部条件:
- 稳定的太阳光照。
- 安全的宇宙环境。
- 自身条件:
-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 液态水:地球内部水汽释放。
-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身演化及生物活动。
- 外部条件: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 太阳辐射
-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 影响:
-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
- 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源泉。
-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
-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
2.2 太阳活动
- 类型:
- 黑子:太阳表面出现的暗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 耀斑:太阳大气中的一种局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现象。
- 影响:
- 扰乱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 影响气候,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影响地表生物,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3. 地球的运动
3.1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
- 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23小时56分4秒。
- 太阳日:连续两次太阳直射同一经线所需要的时间,约24小时。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产生地方时,东早西晚。
- 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2 地球的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 周期:约365.24天。
- 地理意义:
- 四季更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各地昼夜长短。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各地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二、组成地球的物质
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 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依据。
- 圈层划分:
- 地壳:由岩石组成,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外壳。
-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 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
- 地核:地球内部最深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1.2 各圈层的特征
- 地壳:
- 厚度:大陆地区厚,海洋地区薄。
- 组成物质:岩石。
- 地幔:
- 主要成分:硅、镁、氧。
- 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地核:
- 主要成分:铁、镍。
- 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表面的形态
2.1 地表形态的形成
-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作用。
-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褶皱、断裂。
-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 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
-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引起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 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 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 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
- 沉积作用:搬运来的物质在一定地点堆积下来。
2.2 主要的地表形态
- 山地:地壳上升隆起形成。
- 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地。
- 平原:地势低平的地区。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
- 丘陵:地势起伏较小的低矮山地。
- 海洋:被海水覆盖的广大地区。
3.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1 板块构造学说
- 核心思想: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若干板块组成。
- 板块类型:
- 大陆板块:较厚,密度较小。
- 海洋板块:较薄,密度较大。
- 板块运动:
-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岛弧。
- 主要板块边界:
-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带。
-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扩张带。
3.2 地震与火山
- 地震:
- 成因:板块运动,地壳断裂。
- 分布: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
- 火山:
- 成因:岩浆喷发。
- 分布: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
三、大气
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1 大气的组成
-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
- 其他成分: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臭氧等。
1.2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 作用:天气变化的主要场所。
- 平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
- 作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高层大气:
- 特点:空气稀薄,电离层吸收太阳辐射。
2. 大气的运动
2.1 水平气压梯度力
- 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 方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 作用: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
2.2 地转偏向力
- 概念:由于地球自转而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 方向:
- 北半球:向右偏。
- 南半球:向左偏。
- 影响:影响大气运动方向。
2.3 风的形成
- 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风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 常见的大气环流
3.1 大气环流的形成
- 原因: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各地气温不同,形成气压差异。
3.2 三圈环流
- 信风带:
- 位置:南北纬30°至赤道地区。
- 风向:东北信风(北半球),东南信风(南半球)。
- 西风带:
- 位置:南北纬30°至60°地区。
- 风向:盛行西风。
- 极地东风带:
- 位置:南北纬60°至极地地区。
- 风向:极地东风。
3.3 季风环流
- 亚洲季风:
-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降水。
- 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带来寒冷干燥天气。
- 海陆风:
- 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吹海风。
- 夜晚: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吹陆风。
- 山谷风:
- 白天:山坡升温快,形成低压,吹谷风。
- 夜晚:山坡降温快,形成高压,吹山风。
4. 天气系统
4.1 锋面
-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进形成的锋面。
- 天气:带来降温、降水、大风等天气。
-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推进形成的锋面。
- 天气:带来降温、降水等天气。
4.2 气旋与反气旋
- 气旋(低气压):
- 特征:中心气压低,气流辐合上升。
- 天气:多阴雨天气。
- 反气旋(高气压):
- 特征:中心气压高,气流辐散下沉。
- 天气:多晴朗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