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I.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A. 物质的组成

1.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存在形式:游离态、化合态。

2. 原子

  •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结构:
      • 原子核:质子(+)、中子(不带电)
      • 核外电子:电子(-)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对于原子)。

3.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分类: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如:Na⁺, Al³⁺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如:Cl⁻, SO₄²⁻
    • 离子形成:原子得失电子。

4. 分子

  •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构成:由原子构成。
    • 分类:单质分子(O₂, H₂)、化合物分子(H₂O, CO₂)

B. 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

  • 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
        • 非金属单质:如氧气(O₂)、石墨(C)
        • 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无机化合物:
          •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
          •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
          •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₄)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₂)、氧化铁(Fe₂O₃)
        • 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CO、CO₂、碳酸、碳酸盐除外)。如:甲烷(CH₄)、乙醇(C₂H₅OH)

2.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分类: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
      •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水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油水混合物

C.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固态

2. 液态

3. 气态

II. 物质的量

A. 摩尔 (mol)

  • 定义:含有0.012kg ¹²C所含原子个数的粒子的物质的量。
    • 符号:mol

B. 阿伏伽德罗常数 (Nᴀ)

  • 定义: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
    • 数值:约6.02 × 10²³ mol⁻¹

C. 摩尔质量 (M)

  •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单位:g/mol 或 kg/mol
    • 数值: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D. 气体摩尔体积 (Vₘ)

  •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单位:L/mol
    • 标准状况下:Vₘ ≈ 22.4 L/mol

E. 物质的量浓度 (c)

  • 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单位:mol/L 或 mol/dm³
    • 公式:c = n/V (n: 溶质的物质的量,V: 溶液的体积)

F. 相关计算公式

1. n = m/M (n: 物质的量,m: 质量,M: 摩尔质量)

2. n = N/Nᴀ (N: 粒子数,Nᴀ: 阿伏伽德罗常数)

3. n = V/Vₘ (V: 气体体积,Vₘ: 气体摩尔体积)

4. m = nM

5. N = nNᴀ

6. V = nVₘ

7. c = n/V

III. 氧化还原反应

A. 基本概念

1. 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

2.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

3. 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4.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5. 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物质。

6. 还原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后生成的物质。

7. 氧化性: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

8. 还原性:还原剂失电子的能力。

B.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判断

1. 特征: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2. 判断依据:化合价的升降。

  • 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C.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 电子转移的表示:双线桥法、单线桥法

D.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 氧化剂:O₂, Cl₂, KMnO₄, HNO₃, H₂SO₄(浓)等。

2. 还原剂:H₂, C, CO, 活泼金属(如Na, Mg, Al, Fe)等。

E.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 金属的冶炼

2. 能量的转化 (原电池,燃料电池)

3. 环境保护 (消除污染)

4. 生产生活 (消毒、漂白等)

IV.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A. 钠 (Na)

1.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2.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
    • 常温:4Na + O₂ = 2Na₂O
    • 加热:2Na + O₂ = Na₂O₂ (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 与水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剧烈反应,产生氢气)
      • 与酸反应:2Na + 2HCl = 2NaCl + H₂↑ (与水反应类似,更剧烈)

3. 重要化合物:

  • 氢氧化钠 (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强碱,具有腐蚀性,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 碳酸钠 (Na₂CO₃):俗称纯碱、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碳酸氢钠 (NaHCO₃):俗称小苏打。白色晶体,溶解度较小,受热易分解。

B. 铝 (Al)

1.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轻,延展性好。

2.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4Al + 3O₂ = 2Al₂O₃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保护作用)
    • 与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₃ + 3H₂↑
    • 与碱反应: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 3H₂↑
    • 钝化:铝在浓硝酸或浓硫酸中会被钝化。

3. 重要化合物:

  • 氧化铝 (Al₂O₃):两性氧化物,不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
    • 氢氧化铝 (Al(OH)₃):两性氢氧化物,不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Al(OH)₃是制备Al₂O₃的原料。
    • 偏铝酸钠 (NaAlO₂):可溶于水,水解显碱性。

C.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

1.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₂O₃。

2.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如:Al(OH)₃。

V. 离子反应

A.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乙醇。

B. 离子方程式

1.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 书写步骤:

  •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拆:把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的、气体、沉淀、弱电解质、氧化物等不能拆)。
    • 删:将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删去。
    •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C. 离子共存

1. 定义:在同一溶液中,某些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2. 常见不能共存的离子:

  • 生成沉淀:Ag⁺与Cl⁻,Ba²⁺与SO₄²⁻,Ca²⁺与CO₃²⁻等。
    • 生成气体:H⁺与CO₃²⁻,H⁺与SO₃²⁻等。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H⁺与OH⁻,H⁺与CH₃COO⁻等。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²⁺与NO₃⁻(酸性条件)等。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名词性从句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