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I. 宇宙中的地球

A. 宇宙

1. 宇宙的概念

  • 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 宇宙的特点

  • 无限性: 空间范围的无限延伸。
    • 运动性: 各种天体都在运动变化。
    • 层次性:由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

3. 天体系统

  • 定义:宇宙中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系统。
    • 级别:
      •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 太阳系:太阳及围绕其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 银河系:太阳系所属,包含数千亿颗恒星。
      • 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的星系。
      • 总星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B. 太阳系中的地球

1. 太阳系概况

  • 中心天体:太阳。
    • 行星:
      •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点:体积小、密度大、表面有固体外壳。
      • 巨行星:木星、土星。特点:体积大、密度小、主要成分为气体。
      •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特点:距离太阳远、温度低。
    •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 彗星:带有彗核、彗发和彗尾。

2. 地球的特殊性

*  外部条件:
    *  稳定的太阳光照:温度适宜。
    *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轨道互不干扰。
*  自身条件:
    *  日地距离适中:液态水的存在。
    *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适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地热,驱动地质活动。

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
    *  能量来源: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  影响气候:影响气温、降水、风等气候要素。
    *  影响生物: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太阳活动:
    *  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  耀斑:太阳大气中能量爆发的现象,会干扰地球的无线电通讯。

C.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
    *  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的实际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  太阳日:从太阳再次回到同一位置的时间,约为24小时。
*  速度: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  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产生地方时,形成时区。
    *  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 地球的公转

*  轨道:椭圆轨道。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24天。
*  速度: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地理意义:
    *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共同结果。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直射点随地球公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不同。

3. 地理坐标系统

*  经度:
    *  概念: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与地心连线与本初子午面所成的夹角。
    *  划分:东经(E)和西经(W),以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
*  纬度:
    *  概念: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与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所成的夹角。
    *  划分:北纬(N)和南纬(S),以赤道为0°纬线。
*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  定位: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位置。

II. 地球上的大气

A.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水汽和杂质:对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含量高。
    • 影响: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
      • 平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平稳,臭氧含量较高。
    • 影响: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 高层大气:
    • 特点:空气稀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B. 大气受热过程

1. 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地表温度。
    • 影响因素:
      • 纬度: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 天气: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太阳辐射弱。
      • 海拔:高海拔太阳辐射强。

2. 地面辐射

  • 定义: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能量。
    • 特点:波长较长,能量较弱。

3. 大气辐射

  • 定义: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能量。
    • 分类:
      • 大气逆辐射:大气向地面辐射能量,起到保温作用。
      • 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4. 大气保温效应

  • 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回地面。
    • 影响:使地表温度升高,有利于生物生存。
    •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大气的运动

1. 风的形成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力,使运动物体偏转。
*  摩擦力:地面与空气之间的摩擦力。
*  风向: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  风力: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2. 气压带和风带

*  气压带:
    *  赤道低气压带:受热上升,气压低。
    *  副热带高气压带:受高空下沉气流影响,气压高。
    *  副极地低气压带:受暖湿气流和冷气流交汇影响,气压低。
    *  极地高气压带:受低温影响,气压高。
*  风带:
    *  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  西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随之移动。

3. 季风环流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  亚洲季风:
    *  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降水。
    *  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D.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 纬度位置

  • 影响太阳辐射量,决定气温高低。

2. 海陆位置

  • 影响气温变化幅度和降水。
    • 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 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3. 地形

  • 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强,阴坡太阳辐射弱。
    • 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 洋流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5. 人类活动

  • 改变地表性质:影响局地气候。
    • 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