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 人口增长
1.1 人口自然增长
- 定义: 出生率 - 死亡率 的差值,是人口增长的基础。
- 决定因素:
-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 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
- 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 政治因素: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 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水平,卫生条件。
- 自然灾害: 战争,瘟疫。
-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及农业文明早期)。
-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
-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初期)。
-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后工业化社会)。
-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由原始型逐渐向现代型转变。
-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 总量大: 世界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 速度快: 近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 地区差异显著: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
1.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有利影响:
-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 促进经济发展。
- 增加市场需求。
- 不利影响:
-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 就业压力大。
- 住房紧张。
- 交通拥挤。
-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
- 贫困问题加剧。
2. 人口迁移
2.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 概念: 人们变更居住地,且居住地变更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 分类:
- 按迁移方向:
- 国内迁移: 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
- 国际迁移: 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迁移。
- 按迁移范围:
- 乡村到城市: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迁移形式。
- 城市到乡村: 受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影响的迁移形式。
- 地区间迁移: 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 按迁移目的:
- 经济性迁移: 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等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迁移。
- 政治性迁移: 受政治因素影响,如战争、政权更迭等而进行的迁移。
- 环境性迁移: 受自然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灾害等影响而进行的迁移。
- 影响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 适宜的气候条件吸引人口迁入,恶劣的气候条件促使人口迁出。
- 淡水: 水源充足的地区吸引人口聚集。
- 土壤: 土壤肥沃的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吸引人口聚集。
-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劳动力迁入。
- 经济因素:
- 就业机会: 经济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
-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对人口具有吸引力。
- 社会因素:
- 政治因素: 战争、政权更迭等导致人口迁移。
-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好的地区对人口具有吸引力。
- 家庭婚姻: 家庭团聚、婚姻等原因导致人口迁移。
2.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对迁出地:
- 有利影响: 缓解人口压力,增加劳务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地关系。
- 不利影响: 劳动力减少,人才流失,农业发展受阻。
- 对迁入地:
- 有利影响: 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人口结构,促进文化交流。
- 不利影响: 增加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大,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问题。
3. 人口合理容量
3.1 环境承载力
- 定义: 在一定历史阶段,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特定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
- 资源状况: 资源越丰富,承载力越大。
-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越高,资源利用率越高,承载力越大。
-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消耗越大,承载力越小。
- 开放程度: 开放程度越高,获取资源的能力越强,承载力越大。
- K值 (环境承载力): 特定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人口数量。
3.2 人口合理容量
- 定义: 在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定区域最适宜的人口规模。
- 确定依据: 资源状况、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
- 意义:
- 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有利于环境保护。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案例分析
- 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 影响: 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 对策: 鼓励生育,引进移民,发展自动化技术。
-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及对策:
- 影响: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贫困问题加剧。
- 对策: 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改善人地关系。
-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 特点: 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内陆向沿海迁移,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 影响: 促进了城市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 不同地区人口容量分析:
- 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容量较大,但资源环境压力也较大。
- 西部地区: 人口容量较小,发展潜力较大。
- 青藏高原: 人口容量极小,生态环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