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地理思维导图

《必修二地理思维导图》

一、人口与环境

1. 人口增长

  • 概念: 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化。
    • 影响因素:
      •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 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生育意愿较低,医疗水平高死亡率低。
        • 文化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提高,生育观念改变。
        • 医疗卫生条件:影响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
        • 妇女就业状况:就业机会多,生育意愿降低。
        • 宗教信仰:某些宗教鼓励生育。
        • 婚姻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
      • 社会迁移: 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过渡型: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较高。
      •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 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 资源压力: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短缺。
      • 环境污染:工业、生活污染物排放增加。
      • 生态破坏:过度垦殖、放牧、砍伐等。
      • 社会压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

2. 人口分布与迁移

  • 人口分布:
    •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 不均衡性:集中在少数地区。
      • 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地区。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 经济因素:工业、商业、交通运输。
      • 社会因素:政策、战争、文化。
        • 人口迁移:
    • 概念: 人们变更居住地的行为。
    • 分类:
      • 按迁移方向:国内迁移、国际迁移。
      • 按迁移距离:长距离迁移、短距离迁移。
      • 按迁移性质:自发性迁移、强制性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水平。
      • 社会因素:政治变革、战争、宗教迫害、文化教育。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文化。
      • 对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人才流失。
      • 对个人: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

3. 人口合理容量

  • 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
      • 资源状况:资源总量、可利用程度。
      • 科技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生产效率。
      •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资源分配能力。
      • 文化教育水平:消费观念、生活方式。
    • 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的体现。
      •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 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提高科技水平。
      • 提高资源利用率。
      • 转变消费观念。
      • 适度控制人口增长。

二、城市与环境

1. 城市化

  • 概念: 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的过程。
    • 标志:
      •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工业化:提供就业机会。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城市化的过程:
      • 城市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 城市化中期: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 城市化后期:城市发展趋于稳定,城市人口增长放缓。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正面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
      • 负面影响:
        •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 交通拥堵:车辆增多、道路拥挤。
        • 住房紧张:人口集中、住房需求增加。
        • 就业压力: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

2.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 集中了大量的商业设施、服务机构。
    • 工业区: 集中了大量的工厂企业。
    • 住宅区: 集中了大量的居民住宅。
    • 文化区: 集中了大量的文化教育机构。
      •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 中心商务区 (CBD): 位于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商业活动最密集。
    • 住宅区: 分布在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环境较好。
    • 工业区: 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
    • 不同功能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城市中心区地价高、人口密度大、商业活动密集。
    • 城市外围地价低、人口密度小、居住环境好。
      •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 历史因素:城市发展历程、规划布局。
    • 经济因素:地价、交通运输成本。
    • 社会因素:政策导向、文化传统。
    •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

3. 城市环境问题与保护

  • 城市环境问题:
    •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燃煤。
    •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 噪声污染: 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
    •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活垃圾、工业废渣。
    • 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 工业生产活动。
    • 交通运输。
    • 人口集中。
    • 能源消耗。
    • 城市规划不合理。
      • 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 控制污染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 实施清洁生产: 采用环保技术。
    • 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 推广清洁能源: 使用太阳能、风能等。
    • 加强绿化建设: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 进行合理规划: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三、资源与环境

1.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资源的概念: 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
    • 资源的分类:
      •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
        • 气候资源:太阳能、风能。
        • 生物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物。
      • 人文资源:
        • 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质量。
        • 科技资源: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 文化资源:历史遗迹、文化遗产。
    • 资源的重要性:
      • 经济发展的基础。
      • 社会进步的保障。
      • 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2. 资源利用与保护

  • 资源利用:
    • 合理开发利用: 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
    • 提高资源利用率: 采用先进技术,减少资源浪费。
    •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再利用。
      • 资源保护:
    • 加强资源管理: 制定资源保护政策,严格执法。
    •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破坏。
    •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 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 不同资源的保护措施:
    • 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耕地,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 矿产资源: 合理开采,防止浪费,加强综合利用。
    • 水资源: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跨流域调水。
    • 气候资源: 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生物资源: 保护森林、草原、湿地,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

3. 可持续发展

  •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 目标:
      •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共同发展。
      • 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
    • 原则:
      • 公平性原则: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 持续性原则: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 共同性原则:全球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转变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
      •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 推广清洁生产: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 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防止环境破坏。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忆江南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