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2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经济

1. 农业

1.1 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1.1.1 原始农业
  • 刀耕火种
  • 耜耕
  • 石器、骨器
1.1.2 青铜时代的农业
  • 耒耜改良
  • 青铜农具的出现(数量少,用于祭祀、统治)
  • 奴隶集体耕作
1.1.3 铁犁牛耕的推广
  • 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 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促进农业发展
1.1.4 精耕细作的特点
  • 小农经济为主
  • 注重农业技术
  • 水利灌溉发达
  • 土地资源高度利用

1.2 各朝代的农业政策

1.2.1 春秋战国时期
  •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
  • 奖励耕战
1.2.2 西汉
  • 休养生息
  • 轻徭薄赋
1.2.3 唐朝
  • 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 租庸调制
1.2.4 明清
  • 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
  • 鼓励垦荒

1.3 影响

  • 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 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手工业

2.1 官营手工业

2.1.1 特点
  • 为统治阶级服务
  • 规模大,技术先进
  • 产品精美
2.1.2 代表
  • 青铜器制造(商周)
  • 丝织品(历代)
  • 瓷器(唐、宋、元、明、清)

2.2 民营手工业

2.2.1 特点
  • 生产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 面向市场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2.2 代表
  • 纺织业
  • 陶瓷业
  • 酿酒业

2.3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3.1 冶铁技术
  • 春秋战国:炼钢技术进步
  • 汉朝:水排的使用
2.3.2 丝织技术
  • 汉朝:提花机
  • 唐朝:丝织品种类繁多
2.3.3 陶瓷技术
  • 唐朝:秘色瓷
  • 宋朝:五大名窑
  • 明朝:青花瓷
  • 清朝:珐琅彩

3. 商业

3.1 商业的发展

3.1.1 原始社会末期
  • 物物交换
3.1.2 商朝
  • 出现最早的商人
3.1.3 战国时期
  • 商品经济活跃
3.1.4 秦汉时期
  • 统一度量衡
  • 货币统一
  • 丝绸之路的开辟
3.1.5 隋唐时期
  • 商业繁荣
  • 坊市制度
  • 柜坊、飞钱的出现
3.1.6 宋代
  • 商业空前繁荣
  •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 纸币的出现(交子)
3.1.7 明清时期
  •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3.2 城市的发展

3.2.1 城市功能的变化
  • 政治中心 -> 经济中心
3.2.2 代表城市
  • 长安(唐)
  • 开封、临安(宋)
  • 北京、南京(明清)

3.3 重农抑商政策

3.3.1 目的
  • 维护农业生产
  • 巩固统治
3.3.2 影响
  • 初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统治
  • 长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中国经济

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1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1.1 内容
  • 割地
  • 赔款
  • 开放通商口岸
  • 协定关税
  • 领事裁判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
1.1.2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民族工业的产生

1.2 商品输出

1.2.1 表现
  • 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
1.2.2 影响
  • 冲击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
  •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3 资本输出

1.3.1 表现
  • 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1.3.2 影响
  • 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化

2.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1 产生

2.1.1 原因
  •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 洋务运动的诱导
2.1.2 时间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1.3 代表
  • 上海发昌机器厂
  •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2 初步发展

2.2.1 时间
  • 甲午中日战争后
2.2.2 原因
  •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2.3 短暂的春天

2.3.1 时间
  • 辛亥革命后
2.3.2 原因
  • 辛亥革命的推动
  •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2.4 进一步发展

2.4.1 时间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2.4.2 原因
  • 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2.5 萎缩

2.5.1 时间
  • 抗日战争时期
2.5.2 原因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官僚资本的压榨

2.6 最终崩溃

2.6.1 时间
  • 解放战争时期
2.6.2 原因
  • 官僚资本的压榨
  • 美国经济侵略

3. 洋务运动

3.1 背景

  • 内忧外患

3.2 目的

  • 维护清朝统治

3.3 指导思想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4 主要内容

  • 创办军事工业
  • 创办民用工业
  • 建立新式军队
  • 兴办新式学堂

3.5 评价

  • 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 消极: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为中国近代化开端

三、现代中国经济

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1 过渡时期总路线

1.1.1 内容
  • 一化三改
1.1.2 意义
  •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 三大改造

1.2.1 内容
  • 农业:农业合作化
  • 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1.2.2 意义
  •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3 “一五”计划

1.3.1 时间
  • 1953-1957
1.3.2 主要任务
  • 优先发展重工业
1.3.3 成就
  • 鞍钢建成投产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 沈阳机床厂建成
1.3.4 意义
  •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4.1 背景
  • 急于求成
1.4.2 表现
  • 高指标
  • 浮夸风
  • 共产风
1.4.3 危害
  •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引发了三年经济困难

1.5 国民经济的调整

1.5.1 时间
  • 20世纪60年代初
1.5.2 方针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5.3 成效
  •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2. 改革开放

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1.1 内容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2 影响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促进了农业发展

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2.1 内容
  • 扩大企业自主权
  •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对外开放

2.3.1 步骤
  • 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开放沿海开放城市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2.3.2 意义
  • 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 促进了经济发展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4.1 目标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 意义
  • 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藤野先生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