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2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经济
1. 农业
1.1 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1.1.1 原始农业
1.1.2 青铜时代的农业
- 耒耜改良
- 青铜农具的出现(数量少,用于祭祀、统治)
- 奴隶集体耕作
1.1.3 铁犁牛耕的推广
- 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 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促进农业发展
1.1.4 精耕细作的特点
- 小农经济为主
- 注重农业技术
- 水利灌溉发达
- 土地资源高度利用
1.2 各朝代的农业政策
1.2.1 春秋战国时期
1.2.2 西汉
1.2.3 唐朝
1.2.4 明清
1.3 影响
- 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 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 手工业
2.1 官营手工业
2.1.1 特点
2.1.2 代表
- 青铜器制造(商周)
- 丝织品(历代)
- 瓷器(唐、宋、元、明、清)
2.2 民营手工业
2.2.1 特点
- 生产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 面向市场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2.2 代表
2.3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3.1 冶铁技术
2.3.2 丝织技术
2.3.3 陶瓷技术
- 唐朝:秘色瓷
- 宋朝:五大名窑
- 明朝:青花瓷
- 清朝:珐琅彩
3. 商业
3.1 商业的发展
3.1.1 原始社会末期
3.1.2 商朝
3.1.3 战国时期
3.1.4 秦汉时期
3.1.5 隋唐时期
3.1.6 宋代
- 商业空前繁荣
-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 纸币的出现(交子)
3.1.7 明清时期
3.2 城市的发展
3.2.1 城市功能的变化
3.2.2 代表城市
3.3 重农抑商政策
3.3.1 目的
3.3.2 影响
- 初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统治
- 长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中国经济
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1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1.1 内容
- 割地
- 赔款
- 开放通商口岸
- 协定关税
- 领事裁判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
1.1.2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民族工业的产生
1.2 商品输出
1.2.1 表现
1.2.2 影响
1.3 资本输出
1.3.1 表现
1.3.2 影响
2.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1 产生
2.1.1 原因
2.1.2 时间
2.1.3 代表
- 上海发昌机器厂
-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2 初步发展
2.2.1 时间
2.2.2 原因
2.3 短暂的春天
2.3.1 时间
2.3.2 原因
- 辛亥革命的推动
-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2.4 进一步发展
2.4.1 时间
2.4.2 原因
2.5 萎缩
2.5.1 时间
2.5.2 原因
2.6 最终崩溃
2.6.1 时间
2.6.2 原因
3. 洋务运动
3.1 背景
3.2 目的
3.3 指导思想
3.4 主要内容
- 创办军事工业
- 创办民用工业
- 建立新式军队
- 兴办新式学堂
3.5 评价
- 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 消极: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为中国近代化开端
三、现代中国经济
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1 过渡时期总路线
1.1.1 内容
1.1.2 意义
1.2 三大改造
1.2.1 内容
- 农业:农业合作化
- 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1.2.2 意义
1.3 “一五”计划
1.3.1 时间
1.3.2 主要任务
1.3.3 成就
- 鞍钢建成投产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 沈阳机床厂建成
1.3.4 意义
1.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4.1 背景
1.4.2 表现
1.4.3 危害
1.5 国民经济的调整
1.5.1 时间
1.5.2 方针
1.5.3 成效
2. 改革开放
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1.1 内容
2.1.2 影响
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2.1 内容
- 扩大企业自主权
-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对外开放
2.3.1 步骤
- 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 开放沿海开放城市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2.3.2 意义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4.1 目标
2.4.2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