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必修二》
一、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1 人口增长
- 概念: 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
- 影响因素:
-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 影响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
- 文化教育水平
- 医疗卫生条件
- 社会保障制度
- 生育政策
- 婚姻生育观念
- 影响因素:
- 人口基数: 基数越大,增长越快(即使自然增长率相同)。
-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特点: 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早期
-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特点: 农业文明时期
- 过渡型: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 特点: 工业化初期
-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特点: 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
-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 标志: 死亡率下降,继而出生率下降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
- 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对经济的影响: 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生活水平低
- 对社会的影响: 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社会治安问题
- 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
-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大
- 应对措施: 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年龄、引进劳务移民
- 人口增长过快:
- 影响因素:
1.2 人口迁移
- 概念: 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长期居住地的变更。
- 类型:
- 按迁移方向:
- 国内迁移: 农村到城市(常见)
- 国际迁移: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常见)
- 按迁移原因:
- 自发性迁移: 为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等。
- 强制性迁移: 因战争、灾害、政策等。
- 按迁移方向:
- 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等。
- 政治因素: 战争、政治迫害、政策变动等。
-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社会变革等。
-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资源、灾害等。
- 影响:
- 对迁入地: 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文化和思想。
- 对迁出地: 缓解人口压力、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但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 类型:
1.3 人口合理容量
- 概念: 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 影响因素:
-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的丰富程度。
- 科技水平: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人口容量。
- 生活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越高,所需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资源的需求也越高。
- 意义:
-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 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 影响因素:
二、城市化
2.1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 概念: 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 标志:
- 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 产业结构: 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
- 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
- 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
- 过程:
- 初期: 缓慢发展
- 加速期: 快速发展
- 成熟期: 稳定发展
- 标志:
2.2 城市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
- 社会进步: 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丰富文化生活。
- 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城市竞争力。
- 负面影响:
- 环境问题: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 社会问题: 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犯罪率上升。
- 农村问题: 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乡村衰败。
2.3 合理的城市化道路
- 控制城市规模: 避免城市过度扩张,提倡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 保护耕地: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资源。
- 改善环境: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 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 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 特色城镇建设: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保留传统文化和风貌。
三、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影响农作物生长。
- 地形: 平原、丘陵、山地适应不同农业生产类型。
- 土壤: 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产量。
- 水源: 灌溉条件影响农业生产。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 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类型和布局。
- 交通: 影响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销售范围。
- 劳动力: 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效率。
- 科技: 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区位选择。
- 政策: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结构。
- 不同农业类型区位选择:
- 水稻种植: 温暖多雨气候,平坦地形,肥沃土壤,充足水源。
- 小麦种植: 温带气候,平坦地形,肥沃土壤。
- 畜牧业: 广阔草场,远离人口密集区。
- 园艺业: 靠近城市,交通便利。
3.2 工业区位因素
- 传统工业:
- 资源: 煤炭、矿产、石油等,如山西煤炭基地。
- 市场: 靠近消费市场,降低运输成本。
- 交通: 便捷的交通运输,如沿海港口城市。
- 新兴工业:
- 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如硅谷。
- 劳动力: 高素质劳动力,如珠三角。
- 环境: 优美的环境,吸引人才,如高新技术开发区。
- 政策: 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 工业转移:
- 原因: 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产业升级。
- 方向: 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
- 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3 服务业区位因素
- 商业:
- 人口: 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强。
- 交通: 交通便利,客流量大。
- 信息: 信息流通快,市场变化灵敏。
- 文化: 商业氛围浓厚。
- 旅游业:
- 自然资源: 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水风光。
- 人文资源: 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
- 交通: 便捷的交通,易达性。
- 服务设施: 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3.4 地域联系
- 交通运输:
- 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 选择原则: 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距离、运输时效和成本选择。
- 信息传输:
- 通信方式: 电话、网络、广播、电视。
- 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
- 贸易:
- 国际贸易: 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 区域贸易: 区域内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 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
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内涵:
- 经济的可持续性: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 社会的可持续性: 维护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 环境的可持续性: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 内涵:
4.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
-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态破坏: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4.3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 合理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草地、湿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