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一物理必修二思维导图》

一、曲线运动

1.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1.1 矢量合成与分解的法则

  • 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矢量合成与分解的几何方法。
  • 遵循规则: 矢量加减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而标量则直接进行代数运算。

1.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

  • 合运动: 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
  • 分运动: 由合运动分解得到的,或者由几个独立运动叠加而成的运动。
  • 独立性原则: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时,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扰。

1.1.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 求解速度、位移: 通过矢量合成与分解,计算合速度、合位移。
  • 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船过河问题,斜抛运动等。
  • 关键: 正确选择分运动的方向,一般分解为相互垂直的方向,便于计算。

1.2 平抛运动

1.2.1 平抛运动的定义

  • 定义: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1.2.2 平抛运动的特点

  • 初速度: 水平方向有初速度,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
  • 加速度: 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
  • 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1.2.3 平抛运动的规律

  • 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
    • x = v₀t (水平位移)
    • vₓ = v₀ (水平速度)
  • 竖直方向: 自由落体运动
    • y = (1/2)gt² (竖直位移)
    • vᵧ = gt (竖直速度)
  • 合速度: v = √(vₓ² + vᵧ²)
  • 合位移: s = √(x² + y²)
  • 位移方向: tanθ = y/x (θ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速度方向: tanα = vᵧ/vₓ = gt/v₀ (α为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2.4 平抛运动的实验

  • 原理: 验证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 方法: 描点法确定运动轨迹,并验证运动规律。
  • 注意事项: 确保小球每次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斜槽末端必须水平。

1.3 圆周运动

1.3.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 线速度 v: 物体沿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 v = s/t (s为弧长,t为时间)
  • 角速度 ω: 连接运动物体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与时间的比值,单位 rad/s。 ω = θ/t (θ为弧度)
  • 周期 T: 物体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 频率 f: 单位时间内物体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f = 1/T
  • 转速 n: 单位时间内物体转过的圈数(与频率意义相同)。 n = f
  • 关系: v = ωr, ω = 2π/T = 2πf

1.3.2 匀速圆周运动

  • 定义: 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 特点: 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是变速运动。
  • 向心加速度:
    • 定义: 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用来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 大小: a = v²/r = ω²r = (4π²/T²)r = 4π²f²r
    • 方向: 始终指向圆心。

1.3.3 向心力

  • 定义: 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
  • 方向: 始终指向圆心。
  • 大小: F = ma = mv²/r = mω²r = m(4π²/T²)r = 4π²mf²r
  • 来源: 向心力是效果力,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力提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1.3.4 圆周运动的应用

  • 火车转弯: 通过路面倾斜提供向心力。
  • 汽车过拱桥/凹桥: 分析受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 航天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2.1 万有引力定律

2.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 牛顿的贡献: 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 内容: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公式: F = Gm₁m₂/r²
    • G 为万有引力常量,G = 6.67 × 10⁻¹¹ N·m²/kg²

2.1.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 质点模型: 适用条件是两个物体都是质点,或者一个是均匀的球体,另一个是位于球体外的物体。
  •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r 指的是两个球心的距离。

2.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2.1 计算天体的质量

  • 基本思路: 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mM/r² = mv²/r
  • 计算方法: 利用 v = 2πr/T,可以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M

2.2.2 发现未知天体

  • 原理: 通过观测已知天体的运动规律,发现其运动轨迹与理论不符,推测可能存在未知天体的影响。

2.2.3 人造卫星

  • 第一宇宙速度: 使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等于7.9 km/s。
  • 同步卫星: 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定点于赤道上空的卫星。
    • 特点: 高度固定,周期固定,角速度固定,线速度固定。

2.3 宇宙航行

2.3.1 航天器的运行

  • 近地卫星: 运行轨道接近地球表面,运行速度较大。
  • 远地卫星: 运行轨道远离地球表面,运行速度较小。
  • 变轨: 通过改变卫星的速度,使其进入不同的轨道。

2.3.2 宇宙速度

  • 第一宇宙速度 (v₁): 7.9 km/s
  • 第二宇宙速度 (v₂): 11.2 km/s (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
  • 第三宇宙速度 (v₃): 16.7 km/s (摆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

2.3.3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初步认识

  • 经典时空观: 牛顿经典力学基于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
  • 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有关。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