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一、近代化的探索 (1840年-1919年)

1.1 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扩张,需要市场和原料。
    • 中国闭关锁国,经济落后,鸦片贸易泛滥。
  • 过程:
    • 虎门销烟:林则徐的禁烟壮举,揭开战争序幕。
    • 英国舰队入侵:攻击中国沿海地区。
    • 清政府战败:腐败无能,武器落后。
  • 结果:《南京条约》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 协定关税。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原因:
    • 英国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试图修改《南京条约》。
    •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导火索。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
    • 火烧圆明园。
    • 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增开通商口岸。
    • 赔款增加。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开始调整内外政策,洋务运动兴起。

1.3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背景:
    •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
    • 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 领导人: 洪秀全
  •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 主张平均分配土地。
    • 体现了农民要求平均和反封建的愿望。
    • 但脱离实际,未能真正实施。
  • 重要事件:
    • 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 北伐、西征:军事扩张,一度威胁北京。
    • 天京变乱:内部矛盾激化,走向衰落。
  • 失败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战略失误。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历史意义: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4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 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
  •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 口号: “自强”、“求富”
  • 主要内容: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 兴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 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 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失败原因:
    • 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 洋务企业带有浓厚的官僚衙门作风。
    • 外国资本的挤压。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 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
    • 朝鲜内乱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 过程:
    •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遭受重创。
    •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旅顺大屠杀:日军的暴行。
  • 结果:《马关条约》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白银2亿两。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

1.6 戊戌变法 (1898)

  • 背景:
    •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 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
  • 主要内容:
    •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 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
    •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 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
  • 结果: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 历史意义:
    •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7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背景:
    •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 教会势力的扩张。
  • 口号: “扶清灭洋”
  • 主要活动: 攻打教堂,杀死洋人。
  • 结果: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结果:《辛丑条约》
    • 赔款白银4.5亿两。
    •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 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 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 辛亥革命 (1911)

  • 背景:
    • 《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同盟会的成立。
  • 领导人: 孙中山
  •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重要事件:
    • 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 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 结果: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 历史意义: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

  • 背景: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 袁世凯复辟帝制。
  • 领导人: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 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 反对专制和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重要刊物: 《新青年》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

2.1 五四运动 (1919)

  • 背景: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主要力量: 学生
  • 中心: 北京
  • 后期主力: 工人阶级
  • 结果:
    • 释放被捕学生。
    • 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余内容待补充,此处只展示八年级下册历史的部分内容,完整的思维导图将包含更多的章节和知识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数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