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 清朝统治腐败: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
    • 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 鸦片贸易: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牟取暴利,危害中国社会。
  • 导火索: 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
  • 过程:
    • 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攻占广州、厦门、定海等地。
    • 1842年,英军逼近南京,清政府被迫求和。
  • 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内容: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 协定关税。
  • 影响: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受到掠夺。
    • 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
    • 英国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法国为趁火打劫。
    • 清政府对《南京条约》的抵制。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逼近北京。
    • 火烧圆明园 (1860年)。
    •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条约内容(补充):
    • 增开天津等口岸。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赔款额增加。
    •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

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

  • 过程:
    • 《瑷珲条约》(1858):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 《中俄北京条约》(1860):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的地区。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割占中国西北地区大片领土。
    • 《伊犁条约》(1881)
  • 影响:
    •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最多,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1.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 背景:
    •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 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
  •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镇压农民起义。
  • 代表人物:
    • 中央:奕䜣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内容:
    • 前期:创办军事工业 (自强)
      • 代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后期:创办民用工业 (求富)
      • 代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 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 评价:
    • 积极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局限性:
      • 单纯引进西方技术,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 军事工业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 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 管理腐败。
  • 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8年)

  • 背景:
    •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维新思想的传播,一批维新派知识分子主张变法。
  • 代表人物:
    •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 主张:
    • 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 过程:
    • 公车上书 (1895)。
    •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开始变法。
  • 主要内容:
    •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 训练新式军队。
  • 结果: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 影响:
    •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变法最终失败。

3. 辛亥革命 (1911年)

  • 背景:
    • 清朝统治更加腐败,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革命团体:
    • 兴中会 (孙中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革命纲领: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 过程:
    • 广州黄花岗起义。
    •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瓦解。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 历史意义:
    •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局限性: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三、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复辟帝制。
  • 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
  • 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进行重新思考。

2. 兴起标志: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 主要代表人物:

  •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 口号:

  • “民主” (Democracy) 和 “科学” (Science)

5. 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胡适提倡白话文。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6. 历史意义: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7. 局限性:

  •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八下政治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