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1.1.1 生物适应环境
- 形态适应:
- 举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
- 特点:生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普遍现象。
- 生理适应:
- 举例:骆驼能忍耐干渴。
- 特点: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
- 行为适应:
- 举例:候鸟迁徙。
- 特点:生物的行为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 形态适应:
- 1.1.2 环境影响生物
- 影响因素:
- 非生物因素:
- 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 水分:影响陆生生物的生存。
- 空气:影响呼吸作用。
- 土壤:影响陆生植物的根系发展。
- 生物因素:
- 种内关系:
- 种内互助: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 种内竞争:植物争夺阳光和水分。
- 种间关系:
-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同一资源。
-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
-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 种内关系:
- 非生物因素:
- 影响因素:
- 1.1.3 生物影响环境
- 正面影响:
-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 蚯蚓的活动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 负面影响:
- 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如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 正面影响:
1.2 生态系统
- 1.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部分:
-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
- 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
- 次级消费者: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 三级消费者: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 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 非生物部分:
- 1.2.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特点:生产者是起点,最高级消费者是终点,方向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 食物网:
- 概念: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 特点:比食物链更复杂,更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
- 食物链:
- 1.2.3 生态系统的功能
- 能量流动:
-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
-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 物质循环:
- 概念: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 举例:碳循环、水循环。
- 能量流动:
- 1.2.4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降水较少。
- 湿地生态系统:水陆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
- 海洋生态系统: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
-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生物种类较多。
1.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1.3.1 生物圈的范围
-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1.3.2 生物圈的特点
- 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拥有的家园。
- 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必要条件,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1.3.3 保护生物圈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易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
- 制定法律法规,禁止乱捕滥杀。
- 防治环境污染:
- 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 推广清洁能源。
-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2.1.1 植物体的基本组织
- 保护组织:
- 功能:保护内部结构,减少水分蒸发。
- 位置:植物体的表面。
- 营养组织:
- 功能:储存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
- 位置:叶肉、果实、种子等。
- 输导组织:
- 功能: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 组成: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 机械组织:
- 功能:支持植物体的结构。
- 位置:茎、叶柄等。
- 分生组织:
- 功能:具有分裂能力,产生新细胞。
- 位置:根尖、茎尖等。
- 保护组织:
- 2.1.2 植物体的器官
- 营养器官:
-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 茎: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
- 叶:进行光合作用。
- 生殖器官:
- 花: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
-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 种子:植物体的幼小生命。
- 营养器官:
- 2.1.3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植物体
2.2 人体的结构层次
- 2.2.1 人体的基本组织
- 上皮组织:
- 功能:保护、分泌、吸收、排泄。
- 位置:皮肤表面、消化道内壁等。
- 结缔组织:
- 功能:连接、支持、保护、营养。
- 位置:骨骼、血液、脂肪等。
- 肌肉组织:
- 功能: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 位置:骨骼肌、平滑肌、心肌等。
- 神经组织:
- 功能:感受刺激、传递信息。
- 位置:大脑、脊髓、神经等。
- 上皮组织:
- 2.2.2 人体的器官
- 消化器官:胃、肠等。
- 呼吸器官:肺等。
- 循环器官:心脏、血管等。
- 泌尿器官:肾脏、膀胱等。
- 感觉器官:眼、耳等。
- 2.2.3 人体的系统
- 消化系统:
- 组成: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 呼吸系统:
- 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 功能: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系统:
- 组成:心脏和血管。
- 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
- 泌尿系统:
- 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 功能:形成和排出尿液。
- 神经系统:
- 组成:脑、脊髓和神经。
- 功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各项活动。
- 消化系统:
- 2.2.4 人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人体
2.3 小结
- 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不同之处: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三、 遗传
3.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3.1.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NA:是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 基因: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 关系: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内。
- 3.1.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显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被遮盖的性状。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基因型:个体所具有的基因组合。
- 表现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 3.1.3 生物的变异
- 变异的概念:生物的性状与亲代之间存在的差异。
-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 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2 基因的传递
- 3.2.1 细胞的增殖
-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 有丝分裂:体细胞的分裂方式,产生的细胞与亲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产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
-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组织。
-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 3.2.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 基因的传递: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 例子: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 基因的传递:后代与亲代的基因完全相同。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3.3 遗传的应用
- 3.3.1 杂交育种
- 原理:利用基因重组,将不同品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
- 方法: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再从后代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培育。
- 例子:杂交水稻。
- 3.3.2 转基因技术
- 原理: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的细胞中,使受体生物产生新的性状。
- 例子:转基因抗虫棉花、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
- 3.3.3 克隆技术
- 原理: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培育出与供核体相似的个体。
- 例子:克隆羊多莉。
这些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的主要内容,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记住,多练习,多思考,生物学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