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
1. 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
1.1 农业文明的特点
1.1.1 生产方式:
- 以农业为主,辅以手工业。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形式。
1.1.2 生产力水平:
1.1.3 社会结构:
- 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流动性差。
- 等级森严,社会分化明显。
1.2 工业革命的背景
1.2.1 政治前提: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 其他国家也逐渐通过改革或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2.2 经济条件:
- 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
- 市场需求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
- 劳动力:圈地运动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
1.2.3 技术积累:
- 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第一次工业革命
2.1 主要成就
2.1.1 棉纺织业:
2.1.2 动力革命:
- 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1.3 交通运输:
2.2 影响
2.2.1 生产力:
2.2.2 生产关系:
- 确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2.2.3 社会结构:
-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2.4 世界格局:
-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 东方国家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 第二次工业革命
3.1 主要成就
3.1.1 电力:
3.1.2 内燃机:
-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
3.1.3 化学工业:
- 合成染料、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1.4 钢铁工业:
3.2 影响
3.2.1 生产力:
3.2.2 生产关系:
3.2.3 世界格局: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1.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1 解体的表现
1.1.1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1.1.2 农产品商品化:
1.2 解体的原因
1.2.1 外因:
1.2.2 内因:
2. 洋务运动
2.1 目的
2.2 内容
2.2.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2.2 兴办民用工业:
2.2.3 筹建近代海军:
2.2.4 兴办新式学堂:
2.3 评价
2.3.1 积极性: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3.2 局限性:
-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
- 受外国势力的控制,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 管理腐败,资金浪费严重。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1 产生
3.1.1 背景:
3.1.2 出现:
3.2 初步发展
3.2.1 甲午战争后:
- 列强加紧侵略,刺激了民族危机意识。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3 短暂的春天
3.3.1 一战期间:
-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3.4 衰落
3.4.1 一战后:
3.4.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5 特点
-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 内容
- 余粮收集制。
- 取消自由贸易。
-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 实行配给制。
1.2 评价
1.2.1 积极性:
1.2.2 局限性:
-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
2.1 内容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允许自由贸易。
- 允许私有经济存在。
-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2.2 评价
2.2.1 积极性:
-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2.2 局限性:
3. 斯大林模式
3.1 形成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基本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2 特点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3 评价
3.3.1 积极性:
- 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3.2 局限性:
-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计划经济僵化,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个人崇拜盛行。
4.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认识
- 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 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
- 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