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

1. 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

1.1 农业文明的特点

1.1.1 生产方式:
  • 以农业为主,辅以手工业。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形式。
1.1.2 生产力水平:
  • 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 生产效率较低。
1.1.3 社会结构:
  • 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流动性差。
  • 等级森严,社会分化明显。

1.2 工业革命的背景

1.2.1 政治前提: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 其他国家也逐渐通过改革或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2.2 经济条件:
  • 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
  • 市场需求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
  • 劳动力:圈地运动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
1.2.3 技术积累:
  • 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第一次工业革命

2.1 主要成就

2.1.1 棉纺织业:
  •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等发明。
2.1.2 动力革命:
  • 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1.3 交通运输:
  • 蒸汽机车(火车)、蒸汽轮船等发明。

2.2 影响

2.2.1 生产力: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2.2 生产关系:
  • 确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2.2.3 社会结构:
  •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2.4 世界格局:
  •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 东方国家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 第二次工业革命

3.1 主要成就

3.1.1 电力:
  •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1.2 内燃机:
  •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
3.1.3 化学工业:
  • 合成染料、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1.4 钢铁工业:
  • 新的炼钢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

3.2 影响

3.2.1 生产力:
  • 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2.2 生产关系:
  • 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2.3 世界格局: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1.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1 解体的表现

1.1.1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 农民被迫从事商品生产,手工业逐渐衰落。
1.1.2 农产品商品化:
  • 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被打破。

1.2 解体的原因

1.2.1 外因: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2.2 内因: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自然经济的解体提供了内在动力。

2. 洋务运动

2.1 目的

  • 维护清朝统治,缓和统治危机。

2.2 内容

2.2.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2.2 兴办民用工业:
  •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2.2.3 筹建近代海军:
  • 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
2.2.4 兴办新式学堂:
  • 培养近代人才,学习西方科技。

2.3 评价

2.3.1 积极性: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3.2 局限性:
  •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
  • 受外国势力的控制,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 管理腐败,资金浪费严重。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1 产生

3.1.1 背景:
  • 洋务运动的刺激和示范。
  •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3.1.2 出现: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出现。

3.2 初步发展

3.2.1 甲午战争后:
  • 列强加紧侵略,刺激了民族危机意识。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3 短暂的春天

3.3.1 一战期间:
  •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3.4 衰落

3.4.1 一战后:
  • 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4.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5 特点

  •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 内容

  • 余粮收集制。
  • 取消自由贸易。
  •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 实行配给制。

1.2 评价

1.2.1 积极性:
  • 在非常时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1.2.2 局限性:
  •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

2.1 内容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允许自由贸易。
  • 允许私有经济存在。
  •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2.2 评价

2.2.1 积极性:
  •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2.2 局限性:
  •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计划经济成分。

3. 斯大林模式

3.1 形成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基本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2 特点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3 评价

3.3.1 积极性:
  • 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3.2 局限性:
  •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计划经济僵化,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个人崇拜盛行。

4.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认识

  • 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 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
  • 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八下生物思维导图全部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