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2思维导图

《高二生物必修2思维导图》

一、 遗传的细胞基础

1.1 减数分裂

1.1.1 减数第一次分裂(MI)

1.1.1.1 前期I (Prophase I)
  •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 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
  • 纺锤丝开始形成,纺锤体出现。
1.1.1.2 中期I (Metaphase I)
  •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 纺锤丝附着在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
1.1.1.3 后期I (Anaphase I)
  •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着丝点不分裂,每条染色体仍然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1.1.1.4 末期I (Telophase I)
  • 染色体到达两极。
  • 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 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染色单体数目未变。

1.1.2 减数第二次分裂(MII)

1.1.2.1 前期II (Prophase II)
  • 染色体再次凝缩。
  • 核膜、核仁再次解体消失(若前期I已经完全消失)。
  • 纺锤体再次形成。
1.1.2.2 中期II (Metaphase II)
  • 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 纺锤丝附着在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点上。
1.1.2.3 后期II (Anaphase II)
  •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1.1.2.4 末期II (Telophase II)
  • 染色体到达两极。
  •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
  • 细胞质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配子)。
  • 每个配子都是单倍体,包含单条染色体。

1.1.3 减数分裂的意义

  • 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 提供生物变异的来源(基因重组)。
  • 保证有性生殖的正常进行。

1.2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1.2.1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 萨顿的假说-演绎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揭示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 验证:染色体行为与孟德尔定律相符。

1.2.2 染色体的种类和行为

  • 常染色体:决定与性别无关的性状。
  •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也携带与性别相关的基因。
  • 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似,携带控制同一性状基因的染色体。
  •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携带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染色体。

1.2.3 染色体组的概念

  • 概念: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 判断: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体。

二、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基因的概念和本质

2.1.1 基因的概念

  •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1.2 基因的本质

  •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 决定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2.2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 基因呈线性排列在染色体上。

2.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3.1 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存在转化因子。
  •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3.2 DNA的结构特点

  • 双螺旋结构。
  •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 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A、T、C、G)组成。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2.3.3 DNA的复制

  •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由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组成。
  • 需要模板、酶(DNA聚合酶)、原料(脱氧核苷酸)、能量。
  • 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4 基因表达

2.4.1 转录

  •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需要模板、酶(RNA聚合酶)、原料(核糖核苷酸)、能量。
  • 发生在细胞核中。

2.4.2 翻译

  • 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需要模板(mRNA)、核糖体、tRNA(携带氨基酸)、氨基酸、酶、能量。
  • 发生在核糖体上。

2.4.3 密码子

  • 位于mRNA上,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决定一个氨基酸。
  • 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
  • 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

三、 遗传的基本规律

3.1 基因的分离定律

3.1.1 实验过程和现象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 F1只表现一种性状(显性性状)。
  • 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显性:隐性 ≈ 3:1。

3.1.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1.3 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 适用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

3.1.4 相关计算

  • 分离比、概率计算。

3.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2.1 实验过程和现象

  • 孟德尔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F1只表现显性性状。
  • 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表现型比例接近 9:3:3:1。

3.2.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3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 适用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 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分离定律基础上的。

3.2.4 相关计算

  • 基因型种类、表现型种类、比例、概率计算。
  • 配子种类、比例计算。

3.3 人类遗传病

3.3.1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 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伴Y遗传病。
  •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病。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3.3.2 人类遗传病的特点

  • 家族聚集性。
  • 先天性。
  • 遗传性。

3.3.3 人类遗传病的预防

  • 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羊水穿刺、绒毛取样、B超检查)。
  • 基因检测。

四、 变异

4.1 基因突变

4.1.1 基因突变的概念

  •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4.1.2 基因突变的特点

  •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可逆性。

4.1.3 基因突变的意义

  • 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4.2 基因重组

4.2.1 基因重组的概念

  •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4.2.2 基因重组的类型

  •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4.2.3 基因重组的意义

  • 增加生物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4.3 染色体变异

4.3.1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

  •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或数目的变化。

4.3.2 染色体结构变异

  •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4.3.3 染色体数目变异

  • 整倍体变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成倍增加或减少。
  • 非整倍体变异: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4.3.4 染色体变异的意义

  • 导致生物性状改变,可能导致遗传病或进化。

4.4 诱变育种

4.4.1 诱变育种的概念

  •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产生基因突变,从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4.2 诱变育种的原理

  • 基因突变。

4.4.3 诱变育种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可以提高变异频率,缩短育种年限,获得自然界中罕见的变异类型。
  • 缺点: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突变往往较少,需要大量筛选。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水浒传第三回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