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思维导图》
一、 遗传的细胞基础
1.1 细胞的减数分裂
1.1.1 减数分裂的概念
- 有性生殖生物形成生殖细胞时进行的细胞分裂
- 染色体数目减半
1.1.2 减数分裂的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
-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概念)
- 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 中期
- 后期
- 末期
- 减数第二次分裂
1.1.3 减数分裂的意义
- 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 为有性生殖生物的变异提供了可能
1.2 孟德尔遗传定律
1.2.1 基因的分离定律
- 实验基础
- 内容
-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适用条件
- 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 实质
- 验证方法
1.2.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实验基础
- 内容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适用条件
- 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 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 实质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位于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 伴性遗传
1.3.1 概念
1.3.2 特点
- 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 显隐性的表达在雌雄个体中可能不同
- 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 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只在男性中出现
1.3.3 常见伴性遗传病
二、 遗传的分子基础
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1.1 DNA的结构
- 双螺旋结构
-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1.2 DNA的特性
2.2 基因的概念与本质
2.2.1 基因的概念
2.2.2 基因的本质
2.3 DNA的复制
2.3.1 复制的时间
2.3.2 复制的条件
- 模板:DNA的两条链
- 原料:脱氧核苷酸
- 能量:ATP
- 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
2.3.3 复制的特点
2.3.4 复制的意义
2.4 基因的表达
2.4.1 转录
- 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场所:细胞核
- 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 原料:核糖核苷酸
- 酶:RNA聚合酶
- 产物:RNA(mRNA、tRNA、rRNA)
2.4.2 翻译
- 概念: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场所:核糖体
- 模板:mRNA
- 原料:氨基酸
- 工具:tRNA(转运氨基酸)
- 产物:蛋白质
2.4.3 密码子
2.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5.1 基因型和表现型
- 基因型:生物体的基因组成
- 表现型: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5.2 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
-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三、 变异与进化
3.1 基因突变
3.1.1 概念
3.1.2 特点
3.1.3 意义
3.2 基因重组
3.2.1 概念
- 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3.2.2 类型
-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3.2.3 意义
3.3 染色体变异
3.3.1 概念
3.3.2 类型
3.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4.1 核心内容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4.2 重要概念
-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 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
-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 隔离: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
3.4.3 物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