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生命历程与生殖

1.1 生命的历程

1.1.1 个体发育

1.1.1.1 概念
  • 受精卵开始,经历细胞分裂、分化、生长,形成成熟个体的过程。
1.1.1.2 不同生物的发育方式
  • 无性繁殖:
    • 细菌:二分裂
    • 酵母菌:出芽生殖
    • 植物:扦插、压条、嫁接、组织培养
  • 有性繁殖:
    • 动物:卵式生殖、胎生
    • 植物:种子繁殖、孢子繁殖
1.1.1.3 动物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 受精: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卵裂: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减小。
  • 囊胚: 卵裂形成的细胞聚集形成囊胚腔,细胞分化开始。
  • 原肠胚: 囊胚内陷形成原肠腔,细胞分化明显,形成内外两层胚层。
  • 组织器官形成: 三胚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1.1.2 细胞分化

1.1.2.1 概念
  •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或一类细胞形成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的过程。
1.1.2.2 本质
  •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1.1.2.3 特点
  • 普遍性:普遍存在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历程中。
  • 持久性:一般情况下,分化后的细胞将维持分化状态。
  • 不可逆性:一般情况下,细胞的分化方向是不可逆的。
1.1.2.4 意义
  • 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生物体各种组织、器官形成的基础。

1.1.3 细胞衰老与凋亡

1.1.3.1 细胞衰老
  • 概念: 细胞生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的过程。
  • 原因:
    • 体内基因表达受抑制,酶活性降低。
    •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
    • 细胞内色素积累,代谢废物增多。
  • 与个体衰老的关系: 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
1.1.3.2 细胞凋亡
  • 概念: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过程:
    • 细胞核固缩,DNA断裂。
    • 细胞膜内陷,形成凋亡小体。
    • 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
  • 意义:
    • 清除体内衰老或受损细胞。
    • 维持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稳定。
    • 促进生物体正常发育。

1.1.4 细胞癌变

1.1.4.1 概念
  • 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发生遗传物质改变,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
1.1.4.2 原因
  • 内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外因(致癌因子):
    • 物理致癌因子:放射线、紫外线等。
    • 化学致癌因子:苯、亚硝酸盐等。
    • 病毒致癌因子:某些病毒的感染。
1.1.4.3 特点
  • 无限增殖:不受机体控制,持续分裂。
  •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 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和转移。

1.2 生殖的方式

1.2.1 无性生殖

1.2.1.1 概念
  •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2.1.2 常见方式
  • 植物: 扦插、压条、嫁接、组织培养。
  • 动物: 断裂生殖、出芽生殖、无性孢子生殖。
1.2.1.3 特点
  • 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多。
  • 后代基因与母体相同,缺乏变异。
  • 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弱。

1.2.2 有性生殖

1.2.2.1 概念
  • 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2.2.2 过程
  • 配子(精子、卵子)的形成。
  • 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1.2.2.3 特点
  • 产生后代有变异,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强。
  • 繁殖速度慢,后代数量少。

二、植物激素的调节

2.1 植物激素概述

2.1.1 概念

  • 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1.2种类

  • 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类、乙烯。

2.2 主要植物激素的作用

2.2.1 生长素

2.2.1.1 产生部位
  •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
2.2.1.2 作用
  • 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2.1.3 应用
  •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 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 防止落花落果。

2.2.2 细胞分裂素

2.2.2.1 产生部位
  • 主要在根尖中产生。
2.2.2.2 作用
  • 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生长。
2.2.2.3 应用
  • 促进植物组织培养。

2.2.3 赤霉素

2.2.3.1 产生部位
  • 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中产生。
2.2.3.2 作用
  •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2.3.3 应用
  • 促进农作物增产。
  • 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2.2.4 脱落酸

2.2.4.1 产生部位
  • 主要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产生。
2.2.4.2 作用
  •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2.4.3 应用
  • 用于棉花采摘前的脱叶处理。

2.2.5 乙烯

2.2.5.1 产生部位
  •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
2.2.5.2 作用
  • 促进果实成熟。
2.2.5.3 应用
  • 催熟水果。

2.3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往往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动物激素的调节

3.1 激素的调节

3.1.1 概念

  •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3.1.2 特点

  • 微量高效。
  • 通过体液运输。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1.3 分类

  • 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 固醇类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2 几种重要的动物激素

3.2.1 胰岛素

3.2.1.1 产生部位
  • 胰岛B细胞。
3.2.1.2 作用
  • 降低血糖浓度。
    •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2.1.3 相关疾病
  •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3.2.2 胰高血糖素

3.2.2.1 产生部位
  • 胰岛A细胞。
3.2.2.2 作用
  • 升高血糖浓度。
    • 促进肝糖原分解。
    •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2.3 甲状腺激素

3.2.3.1 产生部位
  • 甲状腺。
3.2.3.2 作用
  • 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2.3.3 相关疾病
  • 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 甲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3.2.4 生长激素

3.2.4.1 产生部位
  • 垂体。
3.2.4.2 作用
  • 促进生长。
3.2.4.3 相关疾病
  • 巨人症/侏儒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过少。
  • 肢端肥大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3.2.5 肾上腺素

3.2.5.1 产生部位
  • 肾上腺髓质。
3.2.5.2 作用
  • 提高血糖浓度,增强心跳和呼吸,使机体应对紧急情况。

3.2.6 性激素

3.2.6.1 产生部位
  • 睾丸(雄性激素)。
  • 卵巢(雌性激素)。
3.2.6.2 作用
  •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持第二性征。

3.3 激素分泌的调节

3.3.1 分级调节

  •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3.2 反馈调节

  • 当某种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相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例如,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四、神经调节

4.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反射

4.1.1 概念

  • 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1.2 结构基础 - 反射弧

4.1.2.1 组成
  •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1.2.2 兴奋的传递
  • 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1.3 分类

  •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或脑干。
  •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2 神经细胞的膜电位

4.2.1 静息电位

  • 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原因是 K+ 外流大于 Na+ 内流。

4.2.2 动作电位

  •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原因是 Na+ 大量内流。

4.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
  • 双向传导。

4.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4.1 结构 - 突触

4.4.1.1 组成
  •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4.2 神经递质

  •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 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4.4.3 特点

  • 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 传递速度较慢:需要经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扩散过程。

五、免疫调节

5.1 免疫系统的组成

5.1.1 免疫器官

  • 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等。

5.1.2 免疫细胞

  •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

5.1.3 免疫活性物质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5.2 免疫的类型

5.2.1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 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 例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2.2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获得的,只对特定的抗原起防御作用。
  • 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 抗体: 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蛋白质。
5.2.2.1 体液免疫
  • 主要由B细胞参与。
  • 过程:
    • 抗原刺激B细胞。
    •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 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
5.2.2.2 细胞免疫
  • 主要由T细胞参与。
  • 过程:
    • 抗原刺激T细胞。
    • 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5.3 免疫失调

5.3.1 过敏反应

  •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5.3.2 自身免疫病

  • 机体将自身正常细胞或组织成分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导致自身组织损伤。

5.3.3 免疫缺陷病

  • 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或功能缺陷,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5.4 免疫的应用

5.4.1 预防接种

  • 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获得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

5.4.2 器官移植

  • 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减少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一物理第五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