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1思维导图》

一、宇宙中的地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1.1 宇宙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天体系统。
  • 特点: 广袤无垠、物质多样、运动变化。

1.1.2 天体系统

  • 概念: 宇宙中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的组合。
  • 层次:
    • 最高层次: 宇宙
    • 较低层次: 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 太阳系: 太阳、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
    • 地月系: 地球、月球

1.1.3 太阳系中的地球

  • 太阳系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地球的特殊性: 存在生命
    • 外部条件:
      • 稳定的太阳光照
      • 安全的宇宙环境
    • 自身条件:
      • 日地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
      • 有液态水
      •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1 太阳辐射

  • 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 影响:
    •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 是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 影响气候变化
  • 太阳活动:
    • 类型: 太阳黑子、耀斑
    • 周期: 约11年
    • 影响:
      • 无线电短波通讯
      • 地球磁场
      • 气候(长期)

1.2.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气候(主要是指长期的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剧烈时期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 地球磁场变化(产生磁暴现象)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的自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 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 地理意义:
    • 产生昼夜交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3.2 地球的公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恒星年(365.2422天)
  •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 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 地理意义:
    • 产生四季变化
    • 昼夜长短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3.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综合

  •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约23°26′)
  • 五带的划分: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 特殊纬线的地理意义:
    • 赤道:全年太阳高度较高,昼夜平分
    • 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
    • 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现象的边界

二、组成地球的物质

2.1 地球的圈层结构

2.1.1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 地壳:
      • 大陆地壳:硅铝层
      • 海洋地壳:硅镁层
    • 地幔: 上地幔、下地幔
    • 地核: 外核(液态)、内核(固态)

2.1.2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作用: 保护地球,调节气温
  • 水圈:
    • 组成: 海洋、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 作用: 维持生命,调节气候
  • 生物圈:
    • 范围: 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上层
    • 作用: 连接地球各圈层,影响环境

2.2 地壳的物质组成

2.2.1 矿物和岩石

  • 矿物: 组成岩石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 岩石: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2.2.2 岩石的分类

  • 岩浆岩(火成岩): 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沉积岩: 地表物质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
  • 变质岩: 岩浆岩或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2.2.3 地壳物质循环

  • 概念: 地壳中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 循环过程: 岩浆活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2.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3.1 内力作用

  •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 作用: 塑造地表的基本面貌

2.3.2 外力作用

  •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 作用: 改变地表形态

2.3.3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内外力共同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大气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3.1.1 大气的组成

  • 主要成分: 氮气、氧气
  • 次要成分: 氩气、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

3.1.2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
    • 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 影响: 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场所
  • 平流层:
    • 特点: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紫外线),水平运动为主
    • 影响: 飞机飞行主要场所
  • 高层大气:

3.2 大气的受热过程

3.2.1 太阳辐射

  • 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吸收: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 反射: 云层、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散射: 大气中的微粒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3.2.3 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 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面辐射能量。(保温作用)
  • 大气保温效应: 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3 气压与风

3.3.1 水平气压梯度力

  • 概念: 单位距离间气压的差值。
  • 方向: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3.2 风的形成

  • 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风向: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

3.3.3 常见气压带和风带

  •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 风带: 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流水的作用

4.1.1 流水侵蚀地貌

  • 概念: 流水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 表现: 河谷、峡谷、瀑布、壶穴

4.1.2 流水沉积地貌

  • 概念: 流水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地貌。
  • 表现: 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

4.2 冰川的作用

4.2.1 冰川侵蚀地貌

  • 概念: 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 表现: 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

4.2.2 冰川沉积地貌

  • 概念: 冰川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地貌。
  • 表现: 冰碛垄、冰砾阜、鼓丘

4.3 风的作用

4.3.1 风力侵蚀地貌

  • 概念: 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 表现: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

4.3.2 风力沉积地貌

  • 概念: 风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地貌。
  • 表现: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4.4 海浪的作用

4.4.1 海浪侵蚀地貌

  • 概念: 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
  • 表现: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

4.4.2 海浪沉积地貌

  • 概念: 海浪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地貌。
  • 表现: 海滩、沙坝、泻湖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