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每课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二每课思维导图》

一、 工业革命

1. 概述

  • 定义: 一场技术革命,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 影响: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背景:
    • 政治前提: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
    •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
    • 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重要发明:
    • 纺织:
      • 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 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
    • 动力:
      • 改良蒸汽机:瓦特,提供强大的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 交通:
      • 蒸汽机车(火车):铁路运输,标志着进入“铁路时代”。
      • 蒸汽轮船:提高了水上运输能力。
  • 影响:
    • 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 经济格局:工厂取代工场,形成近代工厂制度。
    • 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 第二次工业革命

  • 背景:
    • 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 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市场需求: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
  • 重要发明:
    • 电力:
      • 电动机:应用于各个领域,进入“电气时代”。
      • 发电机:提供电力来源。
    • 内燃机:
      • 内燃机: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现。
    • 新材料:
      • 钢铁:炼钢技术改进,产量大幅提高。
      • 化学工业:合成染料、炸药等。
    • 通讯:
      • 电报、电话:远程通讯成为可能。
  • 影响:
    • 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 经济结构: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主导。
    • 企业组织:垄断组织出现。
    •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 工业革命的影响

  • 对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 对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和巩固。
  • 对阶级结构: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对城市化: 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 对社会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加快,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 对世界格局: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殖民扩张加剧。
  • 对环境: 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列宁时期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背景:内战爆发,经济困难。
    • 内容: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将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 评价:保证了战争胜利,但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新经济政策:
    •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内容:以农业为突破口,允许农民自由贸易,实行粮食税,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 评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 斯大林时期

  • 斯大林模式:
    • 背景: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工业化。
    • 内容:
      •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农业集体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
      • 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
    • 评价:
      • 积极: 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 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经验:
    • 结合国情,实事求是。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重视改善人民生活。
    •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教训:
    • 经济发展应保持平衡。
    • 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 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权力过度集中。

三、 罗斯福新政

1. 背景

  • 经济大危机: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社会矛盾激化: 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
  •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未能有效应对危机。

2. 内容

  • 整顿银行和金融体系: 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企业行为,防止盲目竞争。
  •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限制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 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制度。

3. 特点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 以“3R”为指导思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改革(Reform)。

4. 影响

  •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 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背景: 战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 表现: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国有企业发展迅速。
    • 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福利事业的投入。
  • 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通货膨胀等问题。

2. 福利国家的发展

  • 背景: 战后经济发展,以及工人运动的推动。
  • 表现:
    •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
    • 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 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3. 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 表现:
    • 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 服务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4.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 未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 是资本主义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而进行的调整。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物理每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