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思维导图》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 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2)分封制
- 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 内容: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贡,并承担作战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衰落:伴随诸侯势力的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逐步瓦解。
- (3)宗法制
- 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和继承问题。
-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 (2)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 (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 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互相制约,最终由皇帝裁决。
- 郡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法律:制定严苛的法律,维护统治秩序。
- 文化: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4)影响:
- 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消极:过于严苛的法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汉朝:
- 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也有分封的王国,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 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中朝制度:汉武帝设立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2)隋唐:
-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 (3)宋朝:
- 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宰相权力,设枢密院掌管军权,设三司掌管财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重文轻武:重视文官,压制武将,导致军事力量薄弱。
- (4)元朝:
- 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事务。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1)明朝:
- 废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高度膨胀。
- 设立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决策权。
- 设立东厂、西厂: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监视和控制。
- (2)清朝:
- 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事务,由皇帝亲自控制,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3)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 积极: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 消极: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扼杀了社会活力,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 鸦片战争
- (1)背景: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开辟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 中国闭关锁国,国力衰弱。
- 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 (2)导火线:虎门销烟。
-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原因: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 (2)过程: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甲午中日战争
-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
- (2)过程: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 (4)影响: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背景:义和团运动兴起,西方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 (2)过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1)鸦片战争时期: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
- (2)太平天国运动:
- 原因: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矛盾尖锐。
-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 失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3)义和团运动:
- 口号:“扶清灭洋”。
- 评价:既有爱国性,又有盲目排外性。
- (4)其他: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辛亥革命
-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2)过程:
- 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同盟会:孙中山领导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
- (3)结果:
- 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4)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5)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新民主主义革命
- (1)五四运动
- 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时间:1921年7月。
- 意义: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3)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 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 (4)土地革命
- 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 意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5)抗日战争
-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 (6)解放战争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结果: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内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内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地位: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 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 祖国统一大业
- (1)“一国两制”的构想:
- 提出者:邓小平。
- 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2)香港、澳门回归:
- 香港:1997年7月1日。
-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 (3)台湾问题:
-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 (1)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 (2)雅典民主政治:
-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 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人民主权。
- 轮番而治。
- 直接民主。
- (4)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权利。
- 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 (1)罗马共和国:
- 元老院: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 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 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的决议。
- (2)罗马法:
- 《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基础。
-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
- 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权利法案》:1689年颁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2)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
- (3)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象征。
2. 美国联邦制共和国的确立
- (1)1787年宪法:
- 原则:分权制衡、人民主权。
- 内容: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 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 (2)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3)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约。
- (4)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3.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 (1)艰难的共和之路:法国大革命后,经历了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帝制等多种政体的反复。
-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颁布,确立了法国共和制。
- (3)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
4.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统一:1871年,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 (2)宪法: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3)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4)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 (5)议会:权力有限。
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俄国十月革命
-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 (2)过程: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略 (见前文)
4.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实力空前膨胀。
-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3)表现:
- 政治上: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 经济上: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对峙。
- (4)影响:
-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 也使世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
2.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原因:
- 美国和苏联实力相对衰落。
- 西欧、日本的崛起。
-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 (2)表现:
- 欧盟的成立。
- 日本经济的崛起。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中国的崛起。
- (3)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3.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1)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 (2)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难以独霸世界。
- (3)影响: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背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 (2)内涵: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3)意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