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一单元思维导图》
一、 单元主题: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 列强侵略
1.1.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 英国的鸦片贸易: 扭转贸易逆差, 掠夺中国财富
-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 林则徐虎门销烟
- 过程:
- 英军封锁珠江口, 北上天津威胁北京
- 清政府妥协, 罢免林则徐
- 英军再次南下, 攻占广州、厦门、宁波等地
- 结果:
- 清政府战败, 签订《南京条约》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领土主权、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 白银大量外流, 加剧经济危机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
- 英国、法国等列强企图扩大在华利益
- 《南京条约》未满足列强贪欲
-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 攻陷天津, 逼近北京
- 火烧圆明园
- 结果:
- 清政府战败,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影响:
-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丧失更多主权, 内河航运权,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加剧了社会矛盾
1.3.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 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 朝鲜问题引发冲突
- 过程:
- 黄海海战 (邓世昌)
-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结果:
- 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 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背景:
- 义和团运动兴起, 反帝情绪高涨
- 列强企图镇压义和团, 维护在华利益
- 过程:
-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
- 义和团与清军抵抗
- 结果:
- 清政府战败, 签订《辛丑条约》
- 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巨额赔款, 加重人民负担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中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 中国人民的抗争
2.1. 鸦片战争期间的抗争
- 官兵: 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英勇抵抗
- 人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2.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背景:
- 阶级矛盾激化
- 自然灾害严重
- 领导人: 洪秀全
- 纲领:
- 《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绝对平均主义)
- 《资政新篇》(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
- 重要事件: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 失败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战略失误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影响: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
-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2.3. 义和团运动 (1900)
- 背景:
- 民族危机加深
- 教会势力扩张
- 口号: 扶清灭洋
- 主要活动: 攻打教堂, 破坏铁路、电线杆
- 影响: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
- 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 历史启示
- 落后就要挨打
- 加强国防建设, 维护国家主权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发展经济
-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
4. 重要条约对比
条约名称 | 时间 | 签订国 | 主要内容 | 影响 |
---|---|---|---|---|
《南京条约》 | 1842 | 中英 |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马关条约》 | 1895 | 中日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辛丑条约》 | 1901 | 中与八国联军 |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