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1单元思维导图》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1. 世界的变局
-
工业革命的扩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时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 标志:电力、内燃机、新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的广泛应用
- 影响:
- 生产力大幅提高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 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 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
- 资本主义的扩张
- 表现:
- 列强加速对外侵略扩张
-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
-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影响:
- 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 表现: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殖民扩张与冲突
- 亚洲
- 英国:控制印度,缅甸、马来亚等地,渗透中国
- 法国:侵略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
-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觊觎中国东北
- 非洲
- 瓜分狂潮:列强加速瓜分非洲,至一战前夕基本瓜分完毕
- 代表:英国控制埃及,法国控制西非,德国占领坦桑尼亚,刚果成为比利时殖民地
- 拉丁美洲
- 美国的渗透和控制:通过“金元外交”和军事干涉,控制拉美国家
- 门罗主义的影响
- 亚洲
2. 中国的内忧外患
-
内部危机
- 政治腐败
- 官僚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盛行
- 政府效率低下
- 经济衰退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
- 财政危机加剧
- 社会矛盾激化
- 农民起义不断
- 人口压力增大
- 政治腐败
-
外部侵略
- 鸦片战争(1840-1842)
- 原因: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 过程:英国舰队入侵中国,清政府战败
- 结果:《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 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 过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 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鸦片战争(1840-1842)
二、鸦片战争
1. 鸦片贸易的危害
-
对中国的危害
-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财政危机
- 损害人民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 破坏社会风气
-
林则徐禁烟
- 背景:鸦片贸易泛滥成灾
- 措施:
- 查缴鸦片,虎门销烟
- 整顿海防,加强防御
- 意义:
- 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 打击了鸦片走私活动
- 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
-
战争过程
- 英国舰队入侵广州,北上攻击
- 清政府节节败退
-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协定关税
-
鸦片战争的影响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 对世界的影响
-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加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国际关系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 战争的起因与经过
-
起因
-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特权
-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
战争经过
-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天津、北京
- 火烧圆明园
2.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 增开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湾(安平)、潮州(汕头)、琼州(海口)等十处通商口岸
-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 赔偿英法两国白银各 400 万两
-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 增开天津为商埠
- 赔偿英法两国白银各 800 万两
-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丧失了更多的国家主权
-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加剧了社会矛盾
- 激化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客观上,但需辩证看待)
- 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四、重要人物与概念
- 林则徐
- 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代表人物
- 《南京条约》
-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虎门销烟
-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 圆明园
- 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象征
该思维导图旨在梳理八上历史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并突出其逻辑关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