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生物各章思维导图

《七下生物各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概念: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物受环境影响,也影响环境。
  • 环境的组成:
    • 生物因素:
      • 定义: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关系:
        • 种内关系:合作、竞争
        • 种间关系:
          • 捕食
          • 寄生
          • 共生
          • 竞争
    • 非生物因素:
      • 阳光
      • 空气
      • 水分
      • 温度
      • 土壤(地形)等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
    • 生理上的适应
    • 行为上的适应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改变环境
    • 影响环境
    • 改良环境

1.2 生态系统

  • 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组成:
    • 非生物部分:
      • 阳光
      • 空气
      • 水分
      • 温度
      • 土壤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
        • 自养型生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 主要指绿色植物
      • 消费者:
        • 异养型生物
        • 主要指动物
      • 分解者:
        • 腐生型生物
        • 主要指细菌、真菌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定义: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写法: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
      • 特点:通常由3-5个环节组成。
    • 食物网:
      • 定义: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 意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性表现。
  •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 农田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

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其维持稳定。
    •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限度: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 环境污染、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提供重要的资源
    •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1 细胞的观察

  • 显微镜的使用:
    • 取镜和安放
    • 对光
    • 安放玻片标本
    • 观察:
      • 先低倍镜
      • 再高倍镜
    • 收镜
  • 细胞的结构:
    • 细胞壁(植物细胞):保护、支持
    •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流动,有利于物质交换
    •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 液泡(植物细胞):含有细胞液
    • 叶绿体(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

2.2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细胞的分裂:
    • 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质分成两份,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 意义:使细胞数量增多。
  • 细胞的生长:
    • 过程:细胞体积增大。
    • 意义:使细胞体积增大。
  • 细胞的分化:
    • 概念: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 组织的形成:
    •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1 植物的生殖

  • 无性生殖:
    • 定义: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类型:
      • 扦插
      • 嫁接
      • 压条
      • 组织培养
    • 优点: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 有性生殖:
    • 定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受精卵发育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过程:
      • 花粉的传播(传粉)
      •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受精)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类型:
      • 自花传粉
      • 异花传粉
  • 种子的萌发:
    • 自身条件:种子是活的、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
    •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 过程:种子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3.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无性生殖:
    • 出芽生殖(如:水螅)
    • 分裂生殖(如:变形虫)
    • 再生(如:海星)
  • 有性生殖:
    •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受精)
    • 发育:
      • 变态发育:
        •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卵→幼虫→蛹→成虫
        •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卵→若虫→成虫
      • 无变态发育
  •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 变态发育:蝌蚪→幼蛙→成蛙
  •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 体内受精
    • 卵生
    • 孵卵
    • 育雏
  •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胎生
    • 哺乳
  •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 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胚胎发育的过程
    • 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4.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 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性状是基因的表现
  •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 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 变异:
    • 概念: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 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4.2 人的性别决定和遗传

  • 人的性别决定:
    • 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 女性的性染色体:XX
    • 男性的性染色体:XY
    • 性别决定于父方的精子类型
  • 伴性遗传:
    • 概念:与性别有关的基因的遗传方式。
    • 红绿色盲:
      •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遗传病的预防:
    • 婚前检查
    • 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

4.3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 化石:
    • 概念: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的。
    • 意义: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生物进化的证据:
    • 化石证据
    • 比较解剖学证据
    • 胚胎学证据
  •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 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植物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动物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 自然选择学说:
    • 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 适者生存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数学知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