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上各章思维导图》
一、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1 声音的产生
- 定义: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
- 振动形式:
-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 例如:鼓面振动、声带振动、音叉振动
1.1.2 声音的传播
-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
- 传播过程: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 传播速度:
- 一般情况下,v_固 > v_液 > v_气
- 空气中,常温下(15℃)v ≈ 340m/s
- 传播速度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1.3 回声
- 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产生条件: 人耳能明显区分原声和回声,障碍物距离足够远
- 空气中,通常大于17米
- 应用:
- 测距:s = (v*t)/2
- 加强原声(例如:空旷的房间比塞满东西的房间听起来声音大)
1.2 声音的特性
1.2.1 音调
- 定义: 声音的高低
- 影响因素: 频率
- 频率: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 频率范围:
- 人耳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1.2.2 响度
- 定义: 声音的大小
- 影响因素:
- 振幅: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 距离: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 分贝 (dB): 响度等级的单位
1.2.3 音色
- 定义: 声音的品质,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 重要性: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
1.3 声音的利用
1.3.1 声音传递信息
- 举例:
- 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身体状况
- 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 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
- 地震预警
1.3.2 声音传递能量
- 举例:
- 超声波碎石
-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
- 共鸣现象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4.1 噪声的定义
- 物理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 环保角度: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1.4.2 噪声的等级
- 分贝 (dB): 噪声等级的单位
- 标准: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4.3 噪声的控制
- 三个方面:
- 在声源处减弱(例如:禁止鸣笛,给机器安装消声器)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
- 在人耳处减弱(例如:戴耳塞,捂住耳朵)
二、光现象
2.1 光的传播
2.1.1 光源
- 定义: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
-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
- 人造光源:灯泡、蜡烛
2.1.2 光的传播
-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应用:
- 影子的形成
- 小孔成像
- 激光准直
2.1.3 光速
- 定义: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数值: c = 3×10^8 m/s
- 不同介质中光速不同
2.2 光的反射
2.2.1 反射定律
- 内容: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2.2 反射的分类
- 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 漫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发散
- 共同点: 都遵循反射定律
2.3 平面镜成像
2.3.1 成像特点
- 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 像是虚像
- 像和物大小相等
-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
2.3.2 应用
- 生活: 照镜子
- 科学: 潜望镜、汽车观后镜
2.4 光的折射
2.4.1 折射定律
- 内容: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4.2 折射现象
- 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
- 筷子在水中看起来弯折
- 海市蜃楼
2.5 光的色散
2.5.1 三棱镜对光的色散
- 白光: 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 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 光谱: 色散后形成的彩色光带
2.5.2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6 看不见的光
2.6.1 红外线
- 特点: 热效应强
- 应用:
- 红外线遥控器
- 红外线夜视仪
- 红外线加热器
2.6.2 紫外线
- 特点: 杀菌消毒
- 应用:
- 紫外线消毒灯
- 促进维生素D合成
- 注意事项: 过量照射有害人体
三、透镜及其应用
3.1 透镜
3.1.1 凸透镜
- 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
- 会聚作用: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1.2 凹透镜
- 特点: 中间薄,边缘厚
- 发散作用: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2 焦距、焦点的概念
3.2.1 焦点 (F)
- 凸透镜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
- 凹透镜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 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2.2 焦距 (f)
- 定义: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3.3 凸透镜成像规律
3.3.1 成像规律表格
物距 (u) | 像距 (v) | 像的性质 | 应用 |
---|---|---|---|
u > 2f | f < v < 2f | 倒立、缩小、实像 | 照相机 |
u = 2f | v = 2f | 倒立、等大、实像 | / |
f < u < 2f | v > 2f | 倒立、放大、实像 | 投影仪、幻灯机 |
u = f | 无像 | / | / |
u < f | / | 正立、放大、虚像 | 放大镜 |
3.3.2 成像特点总结
- 实像: 倒立,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 虚像: 正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 物近像远像变大(在成实像的情况下)
3.4 眼睛与视力矫正
3.4.1 眼睛的结构
- 晶状体: 相当于凸透镜,起到会聚作用
- 视网膜: 相当于光屏,成像的地方
3.4.2 近视眼
- 成因: 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 矫正: 佩戴凹透镜
3.4.3 远视眼
- 成因: 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 矫正: 佩戴凸透镜
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3.5.1 显微镜
- 物镜: 相当于一个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目镜: 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总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3.5.2 望远镜
- 物镜: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目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用于观察远处物体
四、物态变化
4.1 温度及测量
4.1.1 温度
- 定义: 物体冷热程度的表示
- 单位: 摄氏度(℃)
- 常用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4.1.2 温度计的使用
- 使用前: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 测量时:
-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 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4.2 熔化和凝固
4.2.1 熔化
-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需要吸热
4.2.2 凝固
- 定义: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 需要放热
4.2.3 晶体和非晶体
- 晶体: 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如:冰、铁、食盐、水晶)
- 非晶体: 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如:玻璃、沥青、松香)
-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晶体熔化过程: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晶体凝固过程: 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 非晶体熔化过程: 不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
- 非晶体凝固过程: 不断放热,温度持续降低
4.3 汽化和液化
4.3.1 汽化
- 定义: 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 需要吸热
- 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4.3.2 蒸发
- 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 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 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4.3.3 沸腾
- 定义: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 沸腾条件:
- 达到沸点
- 继续吸热
- 沸腾特点: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3.4 液化
- 定义: 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需要放热
- 两种方式:
-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液化
- 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以液化
4.4 升华和凝华
4.4.1 升华
- 定义: 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 需要吸热
- 例如: 干冰升华、碘升华
4.4.2 凝华
- 定义: 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 需要放热
- 例如: 霜、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