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每章思维导图

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
固体:音叉、弦乐器、扬声器振膜
液体:水、振动的鼓
气体:空气、声带
振动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振动未停止,声音可能已消失)
1.1.1 声音的产生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
空气中:15℃时,v ≈ 340m/s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传播速度
真空不能传声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1.1.2 声音的传播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利用回声测距离:s = vt/2 (t为听到回声的时间)
回声加强:利用回声设计建筑物 (如礼堂)
1.1.3 回声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定义: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赫兹 (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超声波:高于20000Hz
次声波:低于20Hz
人耳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1.2.1 音调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
决定因素: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和 距离 (距离声源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单位:分贝 (dB)
1.2.2 响度
定义: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1.2.3 音色
1.2 声音的特性
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
实例:
1.3.1 声音传递信息
超声波清洗器
超声波碎石
实例:
1.3.2 声音传递能量
1.3 声的利用
定义: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危害:影响睡眠、影响听力、影响健康
1.4.1 噪声的危害
在声源处减弱 (如:禁止鸣笛)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植树造林)
在人耳处减弱 (如:佩戴耳塞)
三个环节:
0dB:人刚能听到的声音
30dB:较为安静的环境
70dB: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90dB以上:影响听力
噪声等级:用分贝 (dB) 来划分
1.4.2 噪声的控制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一章 声现象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分类:
2.1.1 光源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影子的形成
日食、月食的形成
小孔成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激光准直
应用:
2.1.2 光的直线传播
真空中光速:c = 3 × 10^8 m/s
光在其他介质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
2.1.3 光速
2.1 光的传播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内容: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2.1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线平行射出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
相同点: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2.2 两种反射
正立、等大的虚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成像特点:
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
改变光路
应用:
2.2.3 平面镜成像
2.2 光的反射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内容: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3.1 光的折射定律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
海市蜃楼
彩虹的形成
2.3.2 光的折射现象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3.3 透镜
2.3 光的折射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4.1 物体的颜色
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2.4.2 光的色散
红、绿、蓝: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白色
2.4.3 光的混合
2.4 光的色散
特点:热效应显著
红外线取暖器
红外线遥控器
红外线夜视仪
应用:
2.5.1 红外线
杀菌作用
使荧光物质发光
特点:
紫外线消毒灯
验钞机
应用:
过量照射有害健康
2.5.2 紫外线
2.5 看不见的光
第二章 光现象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凸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 (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的点
焦距 (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1.1 凸透镜的相关概念

3.1.2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距 (v)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u = 2f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f < u < 2f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
u = f 无像
u < f /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照相机:物距远大于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1.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3.1 凸透镜成像规律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具有折射作用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像的部位
矫正:佩戴凹透镜
近视眼: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矫正:佩戴凸透镜
远视眼: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3.2.1 眼睛的结构
3.2 眼睛与眼镜
结构:物镜、目镜
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3.1 显微镜
结构:物镜、目镜
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3.2 望远镜
3.3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八上物理每章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热爱生命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