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每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 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1.1 声音的产生
- 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
- 振动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固体:音叉、弦乐器、扬声器振膜
- 液体:水、振动的鼓
- 气体:空气、声带
-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振动未停止,声音可能已消失)
- 1.1.2 声音的传播
-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
- 传播速度
- 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
- 空气中:15℃时,v ≈ 340m/s
-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 真空不能传声
-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 1.1.3 回声
-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利用回声测距离:s = vt/2 (t为听到回声的时间)
- 回声加强:利用回声设计建筑物 (如礼堂)
1.2 声音的特性
- 1.2.1 音调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
- 单位:赫兹 (Hz)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人耳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 超声波:高于20000Hz
- 次声波:低于20Hz
- 1.2.2 响度
-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
- 决定因素: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和 距离 (距离声源的远近)
-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 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 单位:分贝 (dB)
- 1.2.3 音色
- 定义:声音的特色/品质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1.3 声的利用
- 1.3.1 声音传递信息
- 实例:
- 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 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 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
- 实例:
- 1.3.2 声音传递能量
- 实例:
- 超声波清洗器
- 超声波碎石
- 实例: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4.1 噪声的危害
- 定义: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 危害:影响睡眠、影响听力、影响健康
- 1.4.2 噪声的控制
- 三个环节:
- 在声源处减弱 (如:禁止鸣笛)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植树造林)
- 在人耳处减弱 (如:佩戴耳塞)
- 噪声等级:用分贝 (dB) 来划分
- 0dB:人刚能听到的声音
- 30dB:较为安静的环境
- 70dB: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 90dB以上:影响听力
- 三个环节:
第二章 光现象
2.1 光的传播
- 2.1.1 光源
-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
-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
-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 2.1.2 光的直线传播
-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 应用:
- 影子的形成
- 日食、月食的形成
- 小孔成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 激光准直
- 2.1.3 光速
- 真空中光速:c = 3 × 10^8 m/s
- 光在其他介质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
2.2 光的反射
- 2.2.1 光的反射定律
- 内容: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内容:
- 2.2.2 两种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线平行射出
-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
- 相同点: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2.2.3 平面镜成像
- 成像特点:
- 正立、等大的虚像
-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 原理:光的反射
- 应用:
- 成像
- 改变光路
- 成像特点:
2.3 光的折射
- 2.3.1 光的折射定律
- 内容: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内容:
- 2.3.2 光的折射现象
-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
- 海市蜃楼
- 彩虹的形成
- 2.3.3 透镜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4 光的色散
- 2.4.1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 2.4.2 光的色散
- 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 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 2.4.3 光的混合
- 红、绿、蓝:光的三原色
- 红+绿+蓝=白色
2.5 看不见的光
- 2.5.1 红外线
- 特点:热效应显著
- 应用:
- 红外线取暖器
- 红外线遥控器
- 红外线夜视仪
- 2.5.2 紫外线
- 特点:
- 杀菌作用
- 使荧光物质发光
- 应用:
- 紫外线消毒灯
- 验钞机
- 过量照射有害健康
- 特点: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3.1 凸透镜成像规律
- 3.1.1 凸透镜的相关概念
-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光心 (O):凸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 焦点 (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的点
- 焦距 (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
3.1.2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距 (v)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u = 2f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f < u < 2f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 u = f 无像 u < f /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 3.1.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照相机:物距远大于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幻灯机: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放大镜: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2 眼睛与眼镜
- 3.2.1 眼睛的结构
-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具有折射作用
-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像的部位
- 近视眼: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 矫正:佩戴凹透镜
- 远视眼: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 矫正:佩戴凸透镜
3.3 显微镜和望远镜
- 3.3.1 显微镜
- 结构:物镜、目镜
- 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3.3.2 望远镜
- 结构:物镜、目镜
- 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