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思维导图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1 声音的产生

    • 1.1.1 定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1.1.2 振动体: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成为声源。
    • 1.1.3 停止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停止”是指振动停止,而不是发声“消失”。)
  • 1.2 声音的传播

    • 1.2.1 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 1.2.2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中无法听到声音。(常考实验:真空铃实验)
    • 1.2.3 声速:
      • 1.2.3.1 定义: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 1.2.3.2 大小: 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空气中约340m/s (15℃)。
      • 1.2.3.3 影响因素: 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 1.3 回声

    • 1.3.1 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1.3.2 利用: 测距离(s = vt/2)。
    • 1.3.3 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才能听清。

2. 声音的特性

  • 2.1 音调

    • 2.1.1 定义: 声音的高低。
    • 2.1.2 决定因素: 频率 (f)。
    • 2.1.3 频率的定义: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 2.1.4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2.2 响度

    • 2.2.1 定义: 声音的强弱(大小)。
    • 2.2.2 决定因素:
      • 2.2.2.1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2.2.2.2 距离声源的远近: 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 2.3 音色

    • 2.3.1 定义: 声音的特色,反映声音的品质。
    • 2.3.2 决定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2.3.3 作用: 可以辨别不同的声音(例如:区分不同的乐器)。

3. 声音的利用

  • 3.1 传递信息

    • 3.1.1 声呐: 利用超声波探测水下目标。
    • 3.1.2 听诊器: 传递人体内部的声音,诊断病情。
    • 3.1.3 警报声: 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 3.2 传递能量

    • 3.2.1 超声波清洗: 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清洗物体。
    • 3.2.2 超声波碎石: 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 3.2.3 超声波焊接: 利用超声波的能量焊接金属。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4.1 噪声的定义

    • 4.1.1 物理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 4.1.2 环境保护角度: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4.2 噪声的等级

    • 4.2.1 单位: 分贝(dB)。
    • 4.2.2 标准: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应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应超过50dB。
  • 4.3 噪声的控制

    • 4.3.1 在声源处减弱: 例如:禁止鸣笛、使用消声器。
    • 4.3.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例如: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
    • 4.3.3 在人耳处减弱: 例如:戴耳塞。

二、光现象

1. 光的传播

  • 1.1 光源

    • 1.1.1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
    • 1.1.2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灯泡、火把)。
  • 1.2 光的直线传播

    • 1.2.1 条件: 在均匀介质中。
    • 1.2.2 应用:
      • 1.2.2.1 小孔成像: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1.2.2.2 影子的形成: 光线被不透明物体挡住。
      • 1.2.2.3 日食和月食: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 1.3 光速

    • 1.3.1 大小: 真空中光速最大,c = 3×10^8 m/s。
    • 1.3.2 影响因素: 在不同介质中,光速不同。

2. 光的反射

  • 2.1 反射定律

    • 2.1.1 内容: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1.2 名词解释:
      •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2.2 两种反射

    • 2.2.1 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平行射出。
    • 2.2.2 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
    • 2.2.3 共同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2.3 平面镜成像

    • 2.3.1 原理: 光的反射。
    • 2.3.2 特点: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成虚像。
  • 2.4 应用

    • 潜望镜
    • 汽车观后镜

3. 光的折射

  • 3.1 折射定律

    • 3.1.1 内容: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3.1.2 名词解释:
      •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3.2 光的折射现象

    • 3.2.1 水中的物体看起来变浅了。
    • 3.2.2 海市蜃楼。
  • 3.3 透镜

    • 3.3.1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3.3.2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光的色散

  • 4.1 光的颜色
    • 4.1.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 4.1.2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 4.2 物体的颜色
    • 4.2.1 透明物体的颜色: 取决于透过的色光。
    • 4.2.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取决于反射的色光。

5. 看不见的光

* **5.1 红外线**
    *  **5.1.1 特点:** 热效应显著。
    *  **5.1.2 应用:** 取暖器、遥控器。
* **5.2 紫外线**
    *  **5.2.1 特点:** 能杀菌。
    *  **5.2.2 应用:** 消毒、验钞。
    *  **5.2.3 注意事项:** 过量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三、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 1.1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1.2 单位: 千克(kg)、克(g)、毫克(mg)。 1kg = 1000g, 1g = 1000mg。
  • 1.3 测量工具: 天平、杆秤、磅秤。
  • 1.4 特性: 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 密度

  • 2.1 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 2.2 公式: ρ = m/V。
  • 2.3 单位: 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 = 1000kg/m^3。
  • 2.4 特性: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 2.5 应用:
    • 2.5.1 鉴别物质: 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来判断物质的种类。
    • 2.5.2 求质量和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已知密度和体积可以求质量,已知密度和质量可以求体积。

3.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3.1 测量固体密度

    • 3.1.1 步骤:
      • 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m。
      • 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V (排水法)。
      • 用公式 ρ = m/V 计算固体的密度。
    • 3.1.2 注意事项:
      •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 量筒的读数方法。
  • 3.2 测量液体密度

    • 3.2.1 步骤:
      •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1。
      • 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读出液体的体积 V。
      •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 计算液体的质量 m = m1 - m2。
      • 用公式 ρ = m/V 计算液体的密度。

4. 密度与社会生活

  • 4.1 应用:

    • 4.1.1 密度计: 用于测量液体密度。
    • 4.1.2 造船: 使用密度小于水的材料。
    • 4.1.3 建筑: 使用密度合适的材料。
  • 4.2 影响: 密度可以影响材料的选择、工艺的设计等方面。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一年级语文思维导图怎么画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