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思维导图人教版》
一、力与运动
1.1 力
-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性质: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效果: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
- 使物体发生形变。
- 测量:
- 工具: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使用方法:校零、明确量程和分度值、沿力的方向拉。
- 单位:牛顿(N)。
- 力的三要素:
-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 力的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1.2 重力
- 定义: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大小: G = mg (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 方向: 竖直向下。
- 作用点: 重心(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 应用:
- 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 水平仪:检验桌面是否水平。
1.3 弹力
- 定义: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 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 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 弹力的大小:
- 弹簧弹力:F = kx (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 压力和支持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1.4 摩擦力
- 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产生条件:
- 接触且粗糙的接触面。
- 相互挤压。
- 发生或有发生的相对运动。
- 分类:
-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随外力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 滚动摩擦力: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通常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 μN (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 摩擦的利与弊:
- 有利摩擦:增加摩擦力,如:鞋底花纹、车胎花纹。
- 有害摩擦:减小摩擦力,如:润滑油、气垫、滚动代替滑动。
- 产生条件:
1.5 牛顿第一定律
- 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理解:
- “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
-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指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到的合力为零。
-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指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 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 惯性的大小: 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
- 理解:
1.6 二力平衡
- 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 二力平衡的条件: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 二力平衡的条件:
1.7 运动和力
-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压强
2.1 压力
- 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特点: 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 压力的大小: 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2 压强
-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公式: p = F/S (p为压强,F为压力,S为受力面积)。
- 单位: 帕斯卡(Pa)。 1Pa = 1N/m²
- 增大压强的方法:
- 增大压力
- 减小受力面积
- 减小压强的方法:
- 减小压力
- 增大受力面积
2.3 液体压强
- 特点:
-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 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
- 公式: p = ρgh (ρ为液体密度,g=9.8N/kg,h为深度)。
-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 连通器的特点: 同种液体静止时,液面相平。
- 应用: 水位计、船闸。
2.4 大气压强
- 存在: 空气有重量,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 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1.013×10⁵Pa
-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 应用: 飞机的升力、喷雾器。
三、浮力
3.1 浮力
- 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 方向: 竖直向上。
- 原因: 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 测量: 称重法:F浮 = G - F拉。
3.2 阿基米德原理
-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 公式: F浮 = ρ液gV排 (ρ液为液体密度,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
- 适用范围: 液体和气体。
3.3 物体的浮沉条件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 F浮 > G 物体上浮
- F浮 = G 物体悬浮
- F浮 < G 物体下沉
-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
- F浮 = G
3.4 浮力的应用
- 轮船
- 潜水艇
- 气球和飞艇
四、简单机械
4.1 杠杆
- 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 五要素:
-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杠杆的平衡条件: F₁L₁ = F₂L₂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 杠杆的分类:
- 省力杠杆:L₁ > L₂,省力费距离。
- 费力杠杆:L₁ < L₂,费力省距离。
- 等臂杠杆:L₁ = L₂,不省力也不费力。
- 五要素:
4.2 滑轮
- 定滑轮: 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F = G
- 动滑轮: 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 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 F = (1/2)G
- 滑轮组: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机械。
- 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 F = (1/n)G (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4.3 功
- 定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 公式: W = FS (W为功,F为力,S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单位: 焦耳(J)。 1J = 1N·m
-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4 功率
- 定义: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公式: P = W/t (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 单位: 瓦特(W)。 1W = 1J/s
4.5 机械效率
- 定义: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 公式: η = W有用/W总 (η为机械效率)。
- W有用: 对人们有用的功。
- W总: 动力所做的功。
- 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6 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