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人教版》
一、绪论:生物与环境
1.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1.1.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 场所:叶绿体
- 条件:光照
- 产物:有机物(储存能量)和氧气
- 意义: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 1.1.2 动物和人的营养
- 获得方式: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 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 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1.2 生物的生活需要呼吸
- 1.2.1 呼吸作用的概念
- 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 1.2.2 呼吸作用的意义
- 1.2.3 植物的呼吸作用
- 1.2.4 动物的呼吸作用
- 呼吸器官:肺、鳃等
-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1.3 生物的生活需要排出废物
- 1.3.1 植物的排泄
- 通过气孔排出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 通过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 1.3.2 动物的排泄
- 排泄途径:呼吸、排尿、排汗、排便
- 排泄器官:肾脏、肺、皮肤
1.4 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
- 1.4.1 环境的组成
-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1.4.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没有绝对适应的环境,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
- 1.4.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2.1 植物的生殖
- 2.1.1 无性生殖
- 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 类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 优点: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 2.1.2 有性生殖
-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 类型:种子繁殖
- 过程:传粉、受精
- 花:花萼、花瓣、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2.2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 2.2.1 无性生殖
- 2.2.2 有性生殖
-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 受精方式: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 2.2.3 动物的发育
- 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相似
- 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需要经过变态发育
- 变态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如蝴蝶)、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如蝗虫)
- 2.2.4 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2.3 人体的生殖与发育
- 2.3.1 人体的生殖
- 生殖系统: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胚胎发育: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 胎儿发育: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获取营养和氧气
- 2.3.2 人体的发育
- 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
- 成年期:身体各方面发育成熟
- 老年期: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3.1.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单位
- 3.1.2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3.2 基因的传递
- 3.2.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3.2.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 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 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3 生物的变异
- 3.3.1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基因变化引起的变异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 3.3.2 变异的意义
四、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4.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4.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4.2.1 直接价值
- 4.2.2 间接价值
- 4.2.3 潜在价值
4.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 4.3.1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丧失和破坏
- 过度开发利用
- 环境污染
- 外来物种入侵
- 4.3.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易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基因库等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 加强立法,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