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人教版》
一、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 (1840-1919)
1. 鸦片战争 (1840-1842)
- 背景:
- 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
-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危害人民健康。
- 过程:
- 虎门销烟 (林则徐)。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 清政府战败。
- 结果:
- 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
- 英国和法国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 清政府拒绝修约。
- 过程:
-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
- 火烧圆明园。
- 结果:
-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赔款,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背景:
- 社会矛盾激化。
-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 过程:
- 金田起义。
- 建立太平天国。
- 北伐、西征。
- 天京事变。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重要人物: 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
-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
- 失败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影响:
-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
4. 洋务运动 (1860s-1890s)
- 背景:
- 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深。
- 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
- 目的: 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
- 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 主要内容: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水师)。
- 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如京师同文馆)。
- 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评价:
-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 清朝统治腐朽,洋务运动的成果未能改变落后局面。
- 过程:
- 黄海海战 (邓世昌壮烈牺牲)。
-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结果:
- 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影响: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 戊戌变法 (1898)
- 背景:
-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 维新思想的传播。
-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 主要内容:
- 政治: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堂。
- 结果:
-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
- 失败原因:
- 维新派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 缺乏群众基础。
- 影响:
-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
- 背景:
-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 基督教会在华势力扩张,激化社会矛盾。
- 口号: 扶清灭洋。
- 过程:
- 义和团运动兴起。
- 攻打教堂和外国使馆。
- 八国联军侵华。
- 结果: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 签订《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
- 赔款,拆毁炮台,允许外国驻兵,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 影响: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8. 辛亥革命 (1911)
- 背景:
- 清朝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革命团体和革命党人的活动。
- 代表人物: 孙中山。
-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 重要事件:
- 武昌起义。
- 建立中华民国。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结果: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中华民国建立。
- 局限性:
-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影响:
-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9. 新文化运动 (1915)
- 背景: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受到挑战。
- 袁世凯复辟帝制。
- 北洋军阀统治。
-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主要阵地: 《新青年》。
- 口号: 民主与科学 (Democracy and Science)。
- 主要内容:
-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影响: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